屈公病治療方法完整介紹在FB粉專、Mobile01、PTT的話題分享跟經驗文

在熱度網列表中整理了包含屈公病治療方法的熱門影片跟討論,有0篇Facebook的貼文內容,其中有林智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PhD Backpacker - 旅博士媽咪、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等,共有717位網友參與留言討論,另外還有YT影片共0個,裡面有Turn-Key Solution 啟點文化等創作者的影片,這些都會是網友討論與注意的屈公病治療方法有關!另外還有關於屈公病的相關影片還有屈公病診斷的各種內容以及屈公病傳染途徑的相關資訊這些都可以在這個屈公病治療方法的列表清單中。

瀏覽更多網友們參與討論與知道的屈公病治療方法是什麼內容吧:

林智堅
熱度指數:7222
按讚數:6933
留言數:119

不怕,我們都在

這幾天,我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樣,守著電視,看著我們台灣的運動員們,在奧運殿堂上展現他們的光彩。

東京奧運讓我們在悶了許久的疫情之後,找到另一個寄望,寄望可以像場上的選手一樣,可以出國、可以脫下口罩、可以盡情的揮灑,表現原來的自己。

但,在過去一段時間,有許多我們的家人、朋友,因為病毒的侵襲,生病了、住院了,也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無法和過去一樣,和我們最親愛的家人見面、聚餐、團聚,也沒有辦法,在下了班之後,和三五好友,一起吃著美食,傾訴自己這一周工作後的情緒。

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改變過去那些習以為常的美好,5月19日,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到今天已經73天了,我們一起渡過了最艱難、最黑暗的時刻,不過,在國人的團結努力之下,警戒降到了二級,但我看到,大家都還是相當的遵守防疫規範,緊緊的戴著口罩,無論是在公園裡,或者是在街道上,甚至是在田徑場運動的市民朋友們,也都是戴著口罩。

尤其,看到孩子們,戴著口罩在公園裡,玩著遊具時,他們的眼神,還是那麼的天真,那麼的歡樂,但,口罩總是遮蓋了他們那最燦爛的笑容,脫下口罩,回到正常的生活,是此刻大家共同的期盼。

但,有一些朋友,在過去這70幾天,比我們更辛苦,新竹市40位的確診的市民,出院比率達92%,我要求同仁要時時刻刻的關心他們,因此這兩天,我利用了空檔,撥了電話,跟他們問好,我的第一句話就是:你辛苦了。

防疫期間,我都會從同仁們提供的疫調報告,去了解、想像確診朋友們的生活背景,以及他們的生活足跡,好幾次,我看著疫調報告,就像走入他們過去的生活。

他們不只是患者,也是我們的市民、家人、朋友,我跟同仁們說,我們要用盡一切的方法、力量去關懷他們、保護他們,身為市長,我希望可以更了解、更關心,甚至於更快的幫助他們,走出染疫後的陰霾,因此,我請同仁幫我安排,讓我可以有機會親自打電話,给這些確診的市民,一來關心他們的健康狀況,二來關心他們康復後的生活。

在電話裡,我感受到良善台灣人的開朗與堅強,像是,有一位大姊,我一開口就說,阿姨妳都好嗎她告訴我說,妳叫我阿姨阿!我說,對不起,那我稱呼妳大姊好了,她說,沒有啦,我的年紀,你還是稱呼我阿姨好了。

大姊一開口,就跟我說,她家房子很大,她和她的家人都在自己家的院子運動,沒問題,聽到這裡,我笑笑的跟她說,我看過妳的資料,妳們家真的好大,聽到她開朗的聲音,我心裡很是為她高興。

還有一位孝順的孩子,陪媽媽到北部醫院就醫,卻因為同病房的病人確診,他們被感染、確診,但在電話中,我感受到這18歲的男孩,因為家庭的因素,他的語氣中,有著超齡的成熟與堅強,他告訴我,媽媽剛做完化療,還在隔離病房休養,我問他,爸爸和弟弟都好嗎?他告訴我,一切都好,他也告訴我,他準備升大學了,在電話中,我提醒他,媽媽需要多休息,身體才能盡快恢復,你是哥哥,你辛苦了,有任何需要,我們都在,不要客氣隨時和我們聯絡。

另外,我也可以從電話中,感受到他們的擔心,擔心會被社會歧視,擔心無法過正常的生活,有一位確診的市民告訴我,因為她的健保卡被「註記」,而無法去醫院看診,我告訴她說,應該不會有這個情況,也告訴她,我會請同仁協助釐清,同仁在第一時間,回電向她說明,她的健保卡並不是被註記,而是因為有Covid-19的就醫紀錄,但,她還是可以正常的就醫,也請她遇到任何問題,我們都在,隨時打電話給我們。

其中,讓我最不捨、最難過的是,一位年輕的媽媽,她告訴我,雖然她已經康復出院了,這個病毒沒有擊垮她的身體,但,確實影響她的心理,她說,她有很多的害怕,她害怕,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她害怕,接觸家人,她害怕,她的家人也會因為外出而被感染,她有好多的害怕。

過程當中,她的語氣充滿了焦慮與不安,我在電話中鼓勵她,我也是三個孩子的爸爸,跟她一樣,有很多的擔心,也可以體會她的辛苦,不過,我請她為了自己、家人及孩子,一定要勇敢的走出來,也主動請同仁安排專業的心理諮商,幫助她及早恢復正常生活。

甚至於她跟我提到,她害怕,是不是因為自己的關係,連累到先生到現在還必須居家辦公,無法正常的去上班,聽到這裡,我也跟她分享,我曾經在媒體上看到的一篇報導,智邦科技的資深副總,寫給他們員工的一封信。

信裡提到:「一位曾經被感染的同事寫信給他,說到,他已做第五次PCR採檢,CT值為36.1,且已經解除隔離,CT值35以上也符合公司復工的規定,但主管因擔心我身體未康復,指示先請病假/生理假。」看完這封信後,這位資深副總回信給他:「你可以來上班了,如果有問題,來坐我旁邊。」

我用這個例子,告訴她不用擔心,妳不但PCR陰性、解除隔離,也已經出院了,家人也沒有被感染,安心的休養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先生在工作上,遇到任何問題,我們都在,我們願意提供相關的協助。

就在準備掛電話的那一刻,她突然跟我說,市長謝謝你,我一個人,嫁到新竹來,我感受到,新竹人對我的照顧,我覺得很溫暖,她請我向所有的市府同仁,與照顧她的醫護人員,表示感謝,就這麼短短的一句話,卻是這麼的真誠,這麼的有溫度。

也有確診的市民,在通話快結束時,再次跟我說明,在居家隔離期間,她的家人外出,不是亂跑,而是因為客戶的要求,不得不,必須到工作的地方完成工作,我也跟她說明,這些我都知道,不過,居家隔離期間外出是事實,當時疫情吃緊,政府一定要有作為,保護多數的人,請她能夠理解。

她完全沒有任何的情緒,反而是一直要告訴我,希望我能夠了解,她和她的家人,絕對沒有要成為防疫的破口,沒有要造成其他人的困擾,只是希望讓我知道,她們心裡的委屈,我說,我知道,我們都在。

最後,我要誠摯的呼籲大家,這也是其中一位確診的市民,特別希望我懇託大家的,大疫期間,沒有人願意染疫,過程當中,他們也都很無奈、很恐慌,甚至於感到絕望,因為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就感染了,但,他們都積極的接受治療、配合防疫,現在也都康復出院了,他們需要更多的支持,他們害怕自已和家人受到歧視,因此,我要呼籲所有的朋友們,他們是我們的家人、我們的朋友,我們一起陪他們走過,人生最辛苦、最艱難、最無助的一段。

大疫期間,一起平安、一起健康、一起回到過去幸福的生活,比甚麼都重要!

朋友們,不怕,我們都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熱度指數:2913
按讚數:2692
留言數:148

「你給的,是他『需要』的,但不是他『想要』的。」我們對於長輩的那些看似善意的行為和舉動,是不是只是一廂情願的,以愛為名的支配?
~朱為民

‧有許多的長輩,說不出內心真正的想法,可能他想說的是:「我很想念你們,很想孩子能常來看我,也很想另一半能常常陪在我身邊!」但說出口的卻是「我快要死了。」

‧當媽媽說「帶你爸去看醫生」,媽媽並非是不能體諒子女的工作繁忙,多半是擔心「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辦」。尤其是女性長輩,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常常會希望在做重大醫療決策時,有家族男性在場,甚至希望由兒子(甚至一定要是長子)來下決定。

‧「明明他可以,為什麼要丟給我?」其實,這些行為可能連不是心理精神專家的人,也都可以說出它的名字,就叫「撒嬌」。也就是心理的支持與鼓勵。藉由「丟問題」,實為「找關心」。

取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

*********************************

各位朋友,早安:

有位朋友跟我提到她媽媽的狀況,我很快想到這本書。傳統的親子互動模式,再加上大腦的退化,讓成年子女不管怎麼做,父母就是不滿意,讓盡心盡力的成年子女感到憤怒與委屈。

不是年紀大,個性就成熟。有人是年紀越大,鬧起脾氣來越像小娃娃。

我很少講長照的議題,但「溫和而堅定」的態度依舊可行。同理與關心不能少,嚴守界線也要做到,譬如,任由老人家隨意打罵人,那是誰都會想逃,最後對老人家怎麼會好?!

這本書的文字使用很實在,建議也很有條理。只是,成年子女要降低自己的標準,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老人家,因為不斷衰老的過程,盡是挫折。

祝願您,藉著這本書,在心態上準備好我們自己要如何度過晚年!

*********************************

「為什麼不管我怎麼做,我媽都不滿意?」

【文/ 蔡佳芬】

「醫生說我蛋白質不夠……」曾伯伯開始抱怨。
「蛋白質就是要多吃肉。我多買些牛肉跟魚,平常可以多吃點。」諸森也覺得老爸營養不夠,想多煮些肉來給他補一補。
「肉跟魚都有一種腥味,我不喜歡。」曾伯伯立刻打槍。
「不然我買鮮奶給你,鮮奶也有乳蛋白,多少補充一些。」諸森曉得老爸的脾氣,只好再換個方法。
「我喝牛奶會拉肚子。」曾伯伯再開一槍。
「那我去買○○牌的高蛋白營養品,一瓶裡面的蛋白質含量可以抵好幾餐了。」諸森從營養師那裡拿了幾張衛教單,上面標註得很清楚。
「我聽說那種東西很難喝,都是插鼻胃管的人才吃那個。我才不要。」曾伯伯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要。
諸森嘆了一口氣。
為什麼不管怎麼做,老爸都不滿意呢?
「擔心他走不穩會跌倒,衝過去扶著他的手,他卻說我動作粗魯,拽得他胳膊痛。」「他半夜常常需要起來上廁所,我請外籍看護小心地跟著。他卻說我派人監視他,害他活得不自由。」

你是否也曾聽過上述這些話。明明自己就費盡心思,甚至花費大筆金錢,想要讓長輩獲得更好的照顧,但卻換來批評與抱怨?

子女聽在心裡,滿腹辛酸、委屈,甚至是憤怒不已。子女不明瞭到底是哪裡有問題,為什麼父母就是不滿意,難道是故意找碴來折磨人?

讓我們稍微了解一下,「為什麼我怎麼做,他都不滿意?」

■ 可能一:你給的,是他「需要」的,但不是他「想要」的

夏子奶奶八十多歲了,視力不佳外,還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與糖尿病,雖然推著助行器可以勉強移動,但是仍有著跌倒的風險。她平日與兒子一家人同住。

某日,夏子奶奶在家中昏厥,里長正巧來家中拜訪而發現,緊急送醫後,醫師說可能是進食不規則,低血糖導致的。

夏子奶奶的兒子和媳婦白天需要外出工作,孫子也在外地就學,考量她一人獨自留在家中,倘若有意外狀況,恐怕再度面臨危險,於是先安排奶奶到住家附近的日照中心。原本期待每週一到週五白天,夏子奶奶可以有規則的活動與進餐,晚上與假日,再由親人協助照護。

結果奶奶先是抱怨日照中心的食物,她不喜歡,接著又說自己的個性內向,不習慣跟著團體一起活動,最後她乾脆拒絕前往。中心只好結案。

兒子接著申請外籍看護來陪伴、照顧夏子奶奶。沒想到,看護才來一個月,奶奶就極力反對繼續聘用,說是看護聽不懂國、台語,或說這樣花費太多金錢,又說不習慣有外人同住,再者,就是家中的空間本來就不大,這樣孫子回家只能睡在沙發上。

奶奶每天嫌東嫌西,外籍看護也向仲介公司訴苦,兒子無奈,只好停止聘用外籍看護。

這兩個方法都不行,兒子改為向長照中心申請居家服務員前來協助,心想至少要能確保服藥與進餐的規則性。經由照顧專員評估後,運氣不錯地獲派年輕的本國籍居家照顧服務員到府。

結果,夏子奶奶還是不滿意。倘若居服員動作快,她就說對方只想草草了事,快快回家。若居服員待得久一些,她又說對方一定是經驗不足,沒效率。甚至連對方太年輕都能抱怨。說溝通不來,聊不上兩句。

夏子奶奶的兒子也快六十歲了,他不解地問:「醫師,我媽是不是得了一種『愛抱怨』的病?無論我怎麼做,她都不滿意。我該怎麼辦?」

我一邊安慰他,一邊接著說:「我猜想,奶奶上回昏倒後,恐怕覺得自己不知道何時會再發生這種事,所以有種強烈的不安感。她想要的或許不是這些正確的照護處置。如果是你們不在,她就會害怕的話。她希望的,可能是你常常在身邊。」

我跟夏子奶奶的兒子,討論了可能的做法:
方法一:試著每日趁午休時撥電話回家。
方法二:在家中裝設可看見彼此影像的監視系統,教導夏子奶奶緊急時可按求救鈕,或是通話鈕。
方法三:再搭配居家照顧服務員的訪視。
最後,終於慢慢改善這個情況。

正如同我們養育下一代,如果過度忙於工作,疏於陪伴,即便是能提供孩子富裕的環境、昂貴的才藝補習,但會不會也是換來對父母的不滿?

有時,我們會直覺地以自己認為好的方式來照顧對方,以自己認為對的方式來愛對方,著重這些外表上看似重要且必須的,但卻忽略了內在的需求與感受。

■ 可能二:「老」羞成怒,這是面子問題

翰林伯已經九十歲了,他的獨生女兒遠嫁外國。在太太過世後,原本身體硬朗的他,自己獨居了一段時間。

但在上個月,翰林伯夜半如廁時,在家中跌倒,大腿骨折,所幸鄰居聽到聲響,呼叫救護車將他送醫。後來翰林伯接受開刀,住院數週。

出院後,女兒安排他入住堪稱高檔的銀髮安養中心。女兒還買妥各式復健器材,備齊了各家營養品,就是希望能讓翰林伯身體康復,在環境優美的地方頤養天年。

豈知住了三個禮拜,翰林伯卻因為適應不良,嚴重失眠而被安排前來看診。

接到安養中心通知的獨生女兒,也由國外趕回,陪同就醫,想了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翰林伯首先抱怨晚上睡覺時,中心不准他把廁所的燈光完全關掉,害他有光害,睡不好,但這其實是因為翰林伯晚上堅持起床如廁,照顧人員擔心若沒有光線引導,視線不良,翰林伯容易跌倒、受傷。

接著,翰林伯又抱怨廚房將他的飯菜切得碎碎的,「像給豬吃的一樣」。原來是照顧員發現翰林伯的牙口不好,常常會將無法吞食的菜留下不吃,因此體重偏輕,所以才準備細碎飲食。

仔細聽聽翰林伯說的話,他不斷強調自己「各方面都沒問題」,堅持「凡事都可以自己來」。

我想,癥結點可能就在他「不想服老」,不肯承認自己「需要協助」,所以對於那些幫助他的舉動,多以抱怨挑剔的方式來抵抗。

這種情形,其實並不少見。我建議在處理時,需要適當地維護翰林伯的尊嚴,對於他的失能及退化輕描淡寫地帶過,然後巧妙地強調這些作為的好處或是必要之處,甚至編個他比較能接受的理由,來讓長輩逐漸適應新的生活。

舉例來說,可以對翰林伯說明,燈光是統一控制,規定都要開著,每間房都一樣,但或許可以為他換個光線較柔和的燈泡。

而飲食是營養師特製的,因為是女兒特別拜託的,為的是給他補身體,好讓他的骨頭早點長好等等。

這些抱怨,其實有時候是長輩們對自己老化、退化的怨嘆,如果子女能給予傾聽、支持,幫長輩找個適當的下台階,就能協助長輩逐漸地接受自己身心的改變。

■ 可能三:妄想作祟,講道理是沒用的

馮老從軍中退伍後,五十歲才經由相親結婚生了三個女兒。可惜太太年輕時就因車禍過世了,所幸三姊妹順利成長,並且事父至孝。

馮老伯伯晚年中風,後來又罹患了失智症。由於有吞嚥障礙的情況,需要特別製備食物,三姊妹都是輪班烹煮營養又好吞食的餐點給父親吃,不假手他人。馮老爹個性耿直,就是脾氣差了點,三姊妹都是婉言相勸。

某次回診時,三姊妹以眼神暗示我有話要說,於是,我請護理師將馮老支開去量血壓。

「醫師,我爸最近越來越難照顧,我們怎麼做都被罵。我們三姊妹為了照顧他,時常請假,也不敢去找全時的工作。我們自認為已經很盡力了,心理壓力很大,是不是也該要來看妳的門診?」
「妳們照顧父親真的非常仔細。到底是發生什麼狀況呢?」
「醫師,您也知道我爸不太能吃硬的東西,所以我們都會把飯菜燉煮得很軟爛。
「但他最近一直抱怨食物裡有渣渣,使得他吞不下去,說我這樣就是要謀害他。可是我用筷子撥開來檢查,什麼渣都沒有啊。他那一餐就生氣到不肯吃。
「我想這樣下去不行,昨天我特別熬了魚湯,然後用濾網撈了一遍又一遍,確定都沒有任何渣渣,才端給他喝。沒想到他喝了一口,就破口大罵,說有渣渣,說我想害他噎死。
「最令我想不通的是,我們煮的,他說有問題。帶他出門,去逛逛便利商店,買些微波食品,他卻吃得津津有味。」
女兒們邊說邊流淚,實在好委屈。

馮老恐怕是出現了失智症中的「被害妄想」,認為女兒們想害他,且認為食物可能被下毒,對食物充滿疑心,所以不論女兒們怎麼費心,都沒有用。

而微波食品是真空密封包裝,通常此類病患會認為這種比較安全,比較能放心食用。

聽了我的說明,三姊妹恍然大悟,終於了解並非是老爸爸挑剔,也不是自己廚藝有問題,而是失智的症狀所導致。

後來調整藥物,控制妄想。馮老的症狀減輕,全家又能和樂相處。

■ 可能四:做到流汗,嫌到流涎,問題是他需不需要

大東因為罹患小兒麻痺,所以,從幼年起父母就最為關心他,他也打定主意不婚不生,要和雙親生活在一起。大東另外有三位手足,都已成家並且住在外地。大東的雙親過了七十大壽後,便開始出現明顯的老化現象。

大東非常擔心,他在心中暗自許願,一定要照顧好父母。

家中原本是母親掌廚,烹煮三餐,大東主動要求進廚房幫忙,可是洗菜被嫌不乾淨,下麵被嫌煮過頭。

大東的老爸平日最愛在外趴趴走,找朋友聊天,大東開始跟前跟後,老爸嫌他煩人。

有回老爸晚了點回家,大東到處打電話找人,差點就要報警協尋,老爸爸氣到說他小題大作。

大東很氣餒,他撥電話向兄長訴苦,抱怨自己盡心盡力,老爸老媽卻都不滿意。

大哥聽了,微笑地回應:「這不就跟你一樣嗎?小時候,因為你行動上跟其他人不同,爸媽擔心你上下學不方便,於是每天都去校門口接你放學。結果你吵著說你沒問題,要跟大家一起坐校車回家。爸媽擔心你被別人嘲笑,於是拿了醫院的診斷書,到學校去找老師商量,想讓你免上體育課,結果你抱怨他們太雞婆,最後你的體育課還拿全勤。就連你都找到工作了,他們還像偵探一般,假扮顧客在角落觀察,等被你識破後,你嚷嚷這樣很沒面子。」

大東被老哥一點,幡然醒悟。自己雖然是一片善念,想回報父母,但卻也像當年的父母一樣,關愛有餘,擔憂過頭,且矯枉過正了。

我建議大東,應該在父母能力不足之處,進行協助,而不是什麼都不讓他們做,這樣反而會讓父母的身體功能退化加速。

子女不妨試試讓長輩知道自己能提供怎樣的協助,再請他們有需要時,不吝提出,或許就能讓關係輕鬆些,彼此互助,生活更自在。

■ 可能五:不是你不好,是他心情不好

應該有不少人有這種經驗。你像往常一樣進辦公室上班,也像往常一樣工作,但今天老闆好像吃到炸藥,不停亂開炮。

你看大家冒汗,襯衫濕,於是拿起遙控器,調降冷氣溫度。老闆卻碎念說才幾度就忍耐不了,這是浪費電。

你轉頭,改打開電風扇吹。老闆又說這樣噪音太大,風吹得文件到處跑。辦公桌上的電話響了,你才晚了一秒接起,老闆罵你上班不專心,萬一是重要電話怎麼辦。

而接聽顧客來電,你多講了兩句寒暄。老闆說事情講好就好,不要故意聊天殺時間。你把開會報告寄給全體與會者,老闆又碎念說電腦螢幕字太小,應該要印出來。你趕忙把紙本列印完成,老闆卻說誰要你印全彩的,這樣很浪費墨水錢。

連在開會中,你看老闆聲音沙啞,就順手倒杯水給他喝,卻被嫌矯情、拍馬屁。處處動輒得咎,你簡直想拍桌、辭職算了。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有一種可能,無論你做什麼,他都不滿意,那就是他「心情不好」。

有不少的長輩在老年期罹患了憂鬱症,或是出現憂鬱情緒,但他並不直接地說出自己「心情不好」,反而以「不耐煩、唱反調、雞蛋裡挑骨頭」的方式來呈現。

這種時候,不管你做了什麼,做得多好,你都可能踩到地雷,被炸得遍體鱗傷。

臨床上,常見與老年憂鬱症相關的身體疾病不少,常見的有中風(高達百分之五十的中風患者曾出現中風後憂鬱)、帕金森氏症(約百分之四十的患者會合併憂鬱症狀)、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疼痛的疾病(關節炎、腰背痛等)、癌症,使用免疫化學治療藥物或是類固醇類製劑等。

長輩可能是因為身體上的種種不舒適,情緒上的低落、憂鬱、不開心,從而出現行為上的煩躁不耐。

我建議可到老年精神科醫師處就診,透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調整生活作息的職能治療等,這都可以改善情緒問題。

當一個人的心情愉悅起來,關係自然輕鬆、好相處,彼此的生活品質,也會大大改進。

若說,我們無法令世上所有的人都滿意,我想認同此話的人必定不少,只是這個不滿意的人可能是你的父母、親友或是長輩。

倘若不管怎樣做,都無法獲得父母的滿意時,請記得,最重要的是初心。好話一句,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

以上文字取自
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教你照顧長輩,不心力交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4156

寶瓶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aquariusfans/

.

改為線上直播_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4369237288959/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熱度指數:2596
按讚數:2501
留言數:101

如果你是──
✔常被稱讚脾氣好,是大家口中的好好先生、好好小姐
✔總把「不好意思」、「好~」、「沒關係」掛嘴上?
✔面對無止境的不合理要求,無法勇敢拒絕?
✔永遠將別人的需要擺在第一順位,精神長期緊張抑鬱?
✔遇到競爭場合,總是選擇退讓和妥協?

「以和為貴」當個有好脾氣的人,反而會害了你。
遇到事情,退一步未必都能海闊天空。
退縮不能解決問題,過度懦弱只會造成傷害。
討好、忍讓、過度善良,都無法徹底的解決問題。

事實上,這個社會不可能永遠公平分配,只有你能為自己發聲──
聰明也是成功的特質,「好脾氣」是有原則、有底線的。

取自《別讓好脾氣害了你》

……………………………………………………………

各位朋友,早安:

要先認識自己,才能談所謂的「做自己」!

傳統的聽話教育,常常不希望孩子跟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常常使用打壓或否定的手段,試圖讓孩子減少對自己全面性的覺察。就像有父母曾經對我說過類似的話:如果讓孩子搞清楚他的喜好,那他做的決定不是我喜歡的,該怎麼辦?

當我們長大之後,認識自己就變成了自己的責任,這也是我們常常一起在版面上討論的原因之一。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喜歡甚麼、要甚麼,才能談維持健康的人際界線。

在人間有人間的互動規則,個人的精神境界再高,回到生存的層面,界線還是要整理出來。像之前有朋友跟我提到,他只要跟某些團體合作,那些團體常會要求他要免費付出他的專業與努力,這偶一為之還可以,但難以長久。

有些人是這樣,他會給人諸多不合理的要求,你如果不一一反對,他就會當作你默許。你真的反對了、為自己發聲了,他還可能不當一回事。只有你生氣了、罵人了,他才會好好看待,這還不表示他會退讓喔。期待他將心比心,前提是他要有那顆心啊!

潛意識裡的「自己」,是不是「真實」的自己,我持保留態度。不過,「自我」本來就是不斷變動的,「我是誰」的問題,一輩子可以不斷問下去,探問的過程本身是重點,結果倒是其次。

祝願您,能認清自己是誰,活在自己心裡,而不是他人嘴裡!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3859944437355171

……………………………………………………………

做自己才能贏得尊重

【文/ 周維麗】

在心理學中,有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專有名詞:潛意識。在潛意識中,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期望去生活,可以變成某種人,或者自由的去做某些事,甚至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超能力、巨大的財富。

在潛意識中,人的想法最是真實,每個人要想做什麼就一定會產生類似的想法,無法造假或稍加掩飾,比如在夢中,個人意願會肆無忌憚的釋放出來,幾乎沒有人會在夢中這樣告訴自己:「不行,我不能這麼做,我還要考慮其他人的情緒。」夢裡的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活,會呈現出自己最真實的情感,而且對自己充滿信心,不會自我懷疑。

除了做夢,心理學家也會對一些心理疾病的患者進行催眠治療,讓對方將潛意識中的想法全部展現出來。潛意識代表了個人最真實的想法和需求,在潛意識裡的自己,往往具有更多真實的東西。但人們是否願意像潛意識中所表現出來的那樣去生活呢?這裡涉及另一個概念:意識。

與潛意識相對應的「意識」,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成,它是現實生活的一種感知及反應,是可以進行推理和選擇的。比如當我們從夢中醒來並回歸現實時,很多事情會變得身不由己、被現實環境所左右而需要遮遮掩掩,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在刻意隱藏和偽裝,這麼做的目的通常就是在迎合別人的眼光,塑造他人眼中的完美形象。

在意識之下,很少有人能從容的做自己,因為有各種壓力讓我們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害怕表現出自己的真實形象及性格,也害怕做決策。我們總是在環顧四周,看看自己適合成為什麼樣的人,或者在揣測「別人希望我成為什麼樣的人」,這種屈從和身不由己的好脾氣往往會剝奪個人的自主權。

許多人會懊悔「我不應該做業務,我不喜歡打擾別人」,或是「我果然不適合做管理職,我不知道怎麼管理別人,我只想做好自己的事,而不是去管人」。當我們又在抱怨自己與工作格格不入的時候,或許更應該想的是:當初為什麼要聽從別人的勸告,沒有堅定自己立場的否定對方想法,而要將命運放在他人手中?

苛刻的成功者總是一再強調:「命運尊重那些獨立自主的人。」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怯懦的隱藏自己,按照別人的意願生活,遵循別人的指示去做事,而這樣的人從一開始就已經失去了其他人的尊重。

***

「勇敢做自己」,這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基本問題,它關係著個人的自主權與責任感。如果將「做自己」進行剖析,可以分成三大類:成為什麼樣的人、希望做什麼、希望怎麼做。

簡單來說就是「我是誰」、「我要做什麼」以及「我該怎麼做」。

「我是誰」是社會角色問題,其矛盾的地方在於,我們想要成為自己原本的樣子,還是別人眼中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多數人都戴著面具生活,不同的面具代表了不同的身分,但面具背後則是對於社會、環境、妥協及個人身分的迷失。

「我要做什麼」關乎個人職業,其矛盾點在於:我們有沒有權利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又願不願意做出選擇。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總是感慨自己有很多喜歡做的事沒有做,因為老闆、朋友、家人……總在旁邊提醒我們應該做什麼,而我們也只會一味的妥協與退讓。

「我該怎麼做」代表了能力的認知,而很多人都欠缺這種認知,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和選擇缺乏信心,即便真的想到了什麼好計畫或創意,最終也會因為軟弱的個性而屈從於別人的安排。

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脾氣很好」的濫好人,他們一直都在試圖緩和自己與別人的關係,逃避與別人產生衝突,但是太好的脾氣也磨掉了自己的稜角,失去存在感。無論是誰,想要贏得尊重就必須先弄清楚「我是誰」、「我要做什麼」、「我該怎麼做」這三個問題,這是找回自己最基本的方法。

正如美國作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所說:「愚蠢的妥協調和是小人的伎倆,它為渺小的政治家、哲學家和神學家所崇拜。我們今天應該真實的說出今天的想法,明天則應真實的說出明天的意見,即使它與今日之見截然相悖,『哎呀,這樣你一定會被誤解的!』難道被誤解是如此不足取嗎?畢達哥拉斯就曾被誤解,還有蘇格拉底、路德、哥白尼、伽利略、牛頓,古今每一個有血有肉的智慧精靈,他們有誰未被誤解過?想要成為偉人,就不可避免的要遭受誤解。」

「人往往懦弱而愛抱歉:他不敢直說『我想』、『我是』,而是援引一些聖人智者的話語;面對一片葉子或一朵玫瑰,他也會抱愧負疚。他或為嚮往所誤,或為追憶所累;其實,美德與生命力之由來,了無規則,殊不可知;你何必窺人軌轍,看人模樣,聽人命令——你的行為,你的思想、品格應全然新異。」

.

以上文字取自
別讓好脾氣害了你
博客來:https://pse.is/V645C
誠品:https://eslite.me/REZ5Q
金石堂:https://pse.is/VE5DZ
Momo:https://pse.is/UKLQ8

@發光體文化 Luminous Publication
https://www.facebook.com/luminouspublication

.

已額滿8/29_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9/6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厭世媽咪日記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20966672649379/

已額滿9/7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尊重且具體的要求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13594242797945/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PhD Backpacker - 旅博士媽咪
熱度指數:1869
按讚數:900
留言數:333

孕期的憂鬱情緒

之前看過許多書籍和文章,有一次看到精神科醫師表示,抗壓力太好才會得憂鬱症的。這幾天我突然很有感,有種非常「不自由」、「不得不」和「堵住」的感覺。

這週本來只有三天到醫院,結果變成五天都跑醫院…..加上我腳痛只能來回都搭40-50分鐘計程車晃來晃去,加上在醫院的等待,一個白天就沒了,真的是身心俱疲。會突然多那麼多天是因為有一天被救護車送去看宮縮,加上今天本來要一次赴約兩個appointment (一個乳房換藥、一個36週產檢)結果該死的Bolt(類似Uber)的司機,等到我一上車看到我的目的地是倫敦一區的醫院,就說「我不載客人進去一區!我不要付交通擁擠費」眼看完全來不及我只好緊急打電話去把產檢的約改成明天,然後今天去乳房外科換藥清創,明天再去產檢。

回來之後,我心情非常不好,還逼自己把欠的稿完成,工作了一下。接到之前私人保險公司的抱怨處理電話,然後之前跟惡房東糾紛法院判我無罪不用賠償,但第三方機構要我再去跟法院要證明說「房東必須全額退我押金」我真的是醉了,此時的我根本毫無心力再去處理跟法院的事情,那封信大概是壓死我的最後一根稻草。

剛剛和娜娜和奶爸吃飯的時候,突然一陣悲從中來的哭起來,一邊哭一邊說著自己的委屈。

「我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每天起床就是Feel the Pain,就是感受痛苦。奶痛、腳痛、尾椎骨痛、大腿痛、屁股痛。吃藥吃到免疫力崩潰,前幾天又被娜娜傳染感冒、鼻塞、鼻涕、咳嗽。到底為什麼??我毫無宣洩出口,因為怕發奶、怕發炎、怕上火、怕影響胎兒、顧忌隔離、顧忌東顧忌西、要兼顧這個又要兼顧那個。老公,我真的好痛苦。」

我感覺我好不自由,想吃的東西不能吃、想做的事情不能做、想喝的珍奶也不能喝、想去的地方不能去、想回的家不能回、想運動身體也都是病痛、連不用錢的產生腦內啡跟老公好好的纏綿都不行親吻都不行。所以我以往知道能「振作」能「正向」能「鼓勵」自己的方法,現在全部都被綁手綁腳的限制住了。

看著奶爸忙進忙出,料理三餐侍奉著我,帶娜娜上下學,洗衣整理,準備弟弟的房間,我坐在沙發上耍廢,感覺更難過,覺得自己怎麼那麼廢,沒有產值、沒有貢獻、整個人就是被病痛折磨。

兩個乳房千瘡百孔,昨天清創完傷口,右邊乳房又爆了一顆膿,現在兩邊四個洞,因為孕後期奶水充足,傷口無法癒合,奶和血一直從四個洞流出來,傷口無法癒合就要一直吃抗生素,下午醫生說肉芽性乳腺炎要吃類固醇,如果我下週回診還沒有改善就要直接吃類固醇,聽到這個我整個人都要崩潰了。

看到醫院貼著媽媽哺乳的衛教照片,我超心碎。

我經歷這麼多苦痛,為此掉多少眼淚、無數次被割被手術被擠膿,花那麼多時間金錢心力在治療,結果不能餵母乳就算了,還要我在懷胎的時候吃這麼多藥,抗生素、止痛藥、類固醇這些傷身的東西,許多中藥說孕婦慎用的藥材我也冒險用了。加上更知道媽媽壓力荷爾蒙會影響寶寶,但我到底能怎麼辦呢?

我覺得我已窮盡一切努力來保持正向和積極的尋求各種醫治方法,可是我還覺得被卡住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覺得潰堤的淚水到有種莫名的療癒,好像悲傷無奈和所有的「不得不」只能從這邊流出來。

我跟奶爸說,難怪我的奶會塞住,我覺得我整個人也被塞住了,無法得到釋放。

說實在的,每次我分享文章都會想「這可以帶給讀者朋友什麼幫助嗎?」但一邊打字到這邊,一邊哭的我突然覺得,其實寫著文章療癒最多的還是我自己。

如果說要感恩什麼可以讓心情好一點,那我就感謝你們吧!感謝這兩個月看我書寫發洩,陪我度過痛苦煎熬孕期的你們。

謝謝你們,真的。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熱度指數:1635
按讚數:1473
留言數:10


《文茜的世界周報》

【全球新冠疫苗的研發競賽,儘管斷斷續續的不斷有充滿希望的訊息傳出,但是否有成功疫苗 何時能有 都還是未知之數。這使得<血漿抗體療法>在多國醫院和NGO組織推動下,成為另一途徑,這是將所謂的"恢復期血漿"(convalescent plasma), 也就是抽取新冠病毒"康復者"體內具抗體的血漿,再注入患者體內,一般認為,這種血漿有特殊的蛋白質,能包覆住病毒,不但能阻止病毒侵入其他健康細胞,還能吸引巨噬細胞(白血球)把它包覆著的病毒吃掉,最後戰勝新冠病毒。目前<血漿抗體療法>有越來越多國家施行,但成功的醫學數據仍不多,包括中國/南韓/奧地利/美國都有成功案例,美國甚至有服用瑞德西韋導致病危,但再施打血漿抗體而成功康復的案例。美國首屈一指的西奈山醫院/梅約醫院都有實驗案例,但目前各方尚未有共識的是: 究竟要施打康復後14天/還是28天後的血漿才有最大的防護力 】

{內文}
一場全球大流行病 解藥是什麼在全球多達70多種疫苗正奮力研發,並有至少10種疫苗正進行人體測試之外,另一種<血漿抗體療法>,也在多國醫院和NGO組織推動下,成為另一途徑。

(美國PBS新聞)
這種"恢復期血漿"是帶著新冠病毒抗體的血漿,能幫助(感染者的)免疫系統對抗病毒

血漿抗體療法,是從感染新冠病毒後的"康復者"體內,抽取具抗體的血漿再注入患者體內。一般認為,血液中黃褐色的透明液體含有特殊的蛋白質,有可能減輕新冠肺炎的激烈症狀或縮短療程。

(韓國YTN News)
從痊癒患者抽取血液放入離心機,就可分離出血漿,其中上面一層呈現黃色的就是血漿,一般人的血漿裡面含有蛋白質和多種營養成分,如果是感染疾病後痊癒的人 血漿中還將帶有抗體,抗體在人體內有兩大作用,一是附包圍血液中的病毒,以阻止病毒侵入其他健康細胞,二是巨噬細胞(白血球)會將其視為目標,從而吃掉病毒

血漿抗體療法並不是對抗病毒的新療法,最早即使用在1918年,全球近5千萬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病毒。

(新聞片段)
來自亞洲的流感迅速傳染

首屈一指的<紐約西奈山醫學中心>資訊指出,在對抗小兒麻痺症 2003年SARS
2009年H1N1
2012年MERS大流行病中,<血漿抗體療法>都曾疫苗或藥物問世前,成為治療呼吸道傳染病的方法。

(美國PBS新聞)
但血漿在治療2014年伊波拉時失敗,但全球研究者仍相信 血漿療法值得一試,(黃褐色層)就是血漿

(喬納\梅約醫院 麻醉學教授)
我認為目前的共識,從過去經驗而言,血漿越早施行效果越好,否則對在加護病房太久的患者,下此療法會考量很多

以美國而言,被列名全美最佳醫院榜首的<梅約醫院>,在全美設置約2000處地點
進行血漿的抽取和分配。紐約<西奈山醫院>從今年四月起,也進行<血漿抗體療法>的實驗。美國紅十字會在4月初,進行全美康復者的血漿捐贈號召。

(蓋爾\美國紅十字會主席)
我們與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合作,並與全美血液銀行共同協調,有意願捐贈者可在網路註冊,接著我們會告訴他們最近的血液中心,收集捐贈者血液,或者紅十字會直接與捐贈者聯繫,我的感想是整個過程令人動容,捐贈者都是承受過新冠病毒的,他們撐過來,還願意捲起袖子,將自的血漿,提供給正和病毒打仗的患者
真的很讓人感動

4月9號,(FDA)公布12頁新冠肺炎患者血漿臨床緊急指南,可進行臨床實驗,但尚未批准成為"療法",目前各界對<血漿抗體療法>也有一關鍵問題未解,亦即,有醫院使用康復後14天的血漿抗體,有醫院使用康復後28天的血漿,究竟"康復後多少天產生的抗體"具最大保護力,這個問題仍無共識。

(Dr. John Roback\Emory大學醫學實驗室主任)
抗體是否仍在,如果我們在秋天或下一個冬天,遭遇另一波新冠病毒來襲,它們還能提供保護嗎我們現在還不知道嗎我們現在還無法得知

儘管,仍有未知領域。尤其冠狀病毒向來都是一種相對緩慢的突變體,然而至少到目前為止,血漿抗體療法都沒有實際導致新冠肺炎疫情惡化的案例。

特別是走過風暴,戰勝生命的康復者,再次走入醫院,忍受針刺和約4個多小時的血液分離,把帶著傷痕,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再傳輸給另一位正奮力呼吸與死神搏鬥者,動人又深刻的<血漿抗體療法>,儘管成功的醫學數據仍不多,但已在越來越多國家實行。亞洲方面,包括中國 南韓已有成功治癒案例。

(韓國JTBC新聞)
70多歲男性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情況一度危及生命,現在胸部X光結果,毛玻璃般模糊的炎症部位大部分都消失了,這是從現有治癒者血液中,提取的血漿和類固醇的治療結果,另一名60多歲女性,也在接受血漿治療後出院 恢復了健康

歐洲方面,奧地利五月初通報,三名患者進行血漿抗體療法後康復。

(巴倫特\美國新冠病毒康復者)
你可以看看我的照片,抽取血液時,我從到尾都很開心,就是這個了,這就是我的血漿

美國更有一位18歲的Nick,因先天免疫失調,免疫系統沒有抗體對抗疾病,罹患新冠肺炎後,在ICU插管整整15天。

(Nick父親)
我們用FaceTime和Nick說話,但最後我只講得出"我愛你",唉

Nick施以瑞德西韋藥物,甚至病危後,醫生決定以血漿治療作為Nick的最後機會。Nick的親友在FB上懇求新冠康復者的血漿,後來一名素昧平生 熱愛旅行,剛治療並隔離後的20歲女孩Fallon,勇敢舉起了手。

(Fallon\新冠康復 捐贈血漿者)
這一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了解,你竟然有能力拯救別人的生命

Fallon的血漿成為病危Nick的第四次輸血,後來 Nick奇蹟似的甦醒過來,儘管醫生坦承,並不確定最後救他的是藥物,或是陌生女孩兒的血漿。

(美國PBS新聞)
Nick現在回家了,往康復的路努力直奔而去,還準備在今年秋天上大學

人類的互助最後成為新冠解方嗎讓我們期待,不論新冠肺炎的最終解是什麼人類最後終能了解,是什麼行為殺了我們,又是什麼行為拯救了我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F2XKGb2jDU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05.31《文茜世界財經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0vxdsXaJ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