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體 診斷獨家發現在FB粉專、Mobile01、PTT的話題分享跟經驗文
在熱度網列表中整理了包含立克次體 診斷的熱門影片跟討論,有5篇Facebook的貼文內容,其中有看見世界天氣晴等,共有36位網友參與留言討論,有15則IG的照片貼文,包含了有4Samantha 莎曼莎、Trent 龍語申、投資理財先生 投資理財 ︳勵志成長 ︳正能量、烏恩慈、黑豆雪球喵?等,同時還有467篇留言的反饋,另外還有YT影片共19個,裡面有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Turn-Key Solution 啟點文化、簡單歌唱 Singple.、范琪斐、Lola Lin 海公主蘿菈教練等創作者的影片,這些都會是網友討論與注意的立克次體 診斷有關!另外還有關於立克次體的相關影片還有立克次體感染的各種內容以及立克次體與病毒相似的特性為何的相關資訊這些都可以在這個立克次體 診斷的列表清單中。
瀏覽更多網友們參與討論與知道的立克次體 診斷是什麼內容吧:
看見世界天氣晴
全球確診人數突破1500萬人😱!
#來瞭解重要大事
1.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全球目前已超過1500萬人確診,雖然台灣確診人數較少,但不時仍會有境外移入的確診病例出現。阿中部長也坦言,以現階段來看,國內可以開放旅行,但邊境何時開放,仍不確定,除非世界疫情趨緩,或是疫苗問世,否則的話代價太高了。
2.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理事長張鴻仁表示,肺炎疫情持續擴大,儘管初期守住疫情的國家,近期也陸續淪陷,目前只能待疫苗研發出爐並開始大量施打,預期至少要明年底疫情才可望趨緩。
3.南非近期愈發嚴重的武漢肺炎疫情應成為非洲其他國家加強疾病監測的警示。全球近50萬原住民因生活條件較差,特別容易受到疫情大流行的威脅,WHO秘書長譚德塞呼籲:「我們不必等到疫苗問世,我們現在就必須挽救生命。」譚德塞指出美洲原住民中約有7萬人確診,其中逾2000人病亡,原住民經常受貧窮、失業、營養不良、傳染病及非傳染病所苦,這使他們更容易受到疫情的威脅。並敦促各國採取所有必要衛生預防措施,他特別強調追蹤接觸史的重要性。
4.美國武漢肺炎今天連續第7天單日新增確診病例破6萬,全美疫情呈現失控狀態。伊朗當局今天通報,境內新增229人死於武漢肺炎,創下單日通報新高紀錄。日本東京都政府官員表示,東京今天新增237例確診。目前東京累計確診病例已接近1萬例。香港今天新增61例,其中58例為本土案例,累計總共有2020例,另外還增加2死,分別是77歲和87歲的男性患者,累計死亡人數為14人。印度新增超過4萬起確診病例,創單日新高紀錄,印度疫情快速擴大。
5.馬來西亞由於疫情出現反彈,馬來西亞國防部長依斯邁沙比利今天宣布,從24日起將重新落實強制隔離政策,即所有海外入境馬來西亞的國民與外籍人士,都必須入住政府指定的隔離中心。
6.台灣今年首起登革熱本土案例現蹤,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表示,桃園市一名30多歲男性,因陸續出現發燒、皮膚紅疹症狀,分別於15日、19日就醫,並於20日進行登革熱NS1快篩後呈現陽性,確診登革熱第一型,目前個案住院治療中。
7.FINN WIFI近期於官網宣布,因武漢肺炎嚴重衝擊旅遊產業,不敵疫情影響,FINE WIFI將於即日起暫停接收預約訂單,並於109年7月31日暫時關閉系統服務。公告中也指出,若有預訂尚未到期訂單,系統將予註銷並退費,待疫情趨緩後另擇期通知恢復服務。
8.台灣新增3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其中包含1例年輕族群的新北30多歲女性,這些個案初期症狀為發燒、頭痛,症狀缺乏特異性,就診時被當一般感冒,到出現意識不清症狀時才懷疑為腦炎相關疾病。 現在是日本腦炎流行高峰,國內已經連續三週有新增日本腦炎確診病例。
9.疾病管制署今日表示,國內近4週新增60個恙蟲病確定病例,感染地以花東地區及離島為主。現在又是暑假旅遊旺季和恙蟲病流行高峰,提醒民眾出遊踏青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遭恙蟲叮咬致病;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暴露史,以利醫師及早診斷治療。恙蟲病是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螨叮咬而傳染,恙螨會停留在草叢中,伺機攀附到經過的人類或動物身上。恙蟲病的潛伏期約9~12天,患者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約發燒1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恙蟲叮咬處通常會出現焦痂。
10.英國牛津大學 (University of Oxford) 星期一公布針對三種不同肺炎病毒的疫苗試驗結果,所有疫苗都呈現正面結果,代表可成功觸發人體的免疫反應。研究人員表示所有疫苗都很安全,但還需要更多人參與這項研究,來測試疫苗是否真的安全及是否能成功預防感染。(⚠️超重要訊息)
11.韓國新增45起確診病例,約半數來自首爾。首爾一間療養院爆發群聚感染,讓社區感染病例數激增。
12.武漢肺炎病毒至今沒有疫苗,歐洲許多病患即使出院後數星期、甚至數月仍無法完全康復,除了已知的呼吸困難及體力虛弱,現在又有新的後遺症,美國媒體報導,有康復者指出認知能力受損,並且說「尤其是短期記憶,我壓根連小事情也記不住」。英國現在出現「長期武漢肺災影響」網路社群,共同探討這個殺傷力仍未明的病毒長期影響,討論確診者康復後仍然有諸多後遺症。
13.北韓維持零確診,北韓已有1117人接受武漢肺炎採檢,結果全為陰性。日本23歲人氣男星橫濱流星今天傳出確診武漢肺炎。他在接受檢查後呈現陽性反應,目前住院接受治療。
14.奈及利亞外交部長奧尼亞馬今天透露,他的病毒檢測呈陽性反應,宣布確診。
⚠️全球總確診 15,014,560
⚠️全球總死亡 616,056
全球前十大確診國⬇️
美國 3,988,473
巴西 2,129,053
印度 1,192,151
俄羅斯 783,328
南非 373,628
秘魯 357,681
墨西哥 349,396
智利 334,683
西班牙 313,274
英國 297,389
全球前十大死亡國⬇️
美國 144,386
巴西 80,493
英國 45,507
墨西哥39,485
義大利 35,073
法國 30,180
印度 28,769
西班牙 28,424
伊朗 14,634
秘魯 13,384
武漢肺炎已經在全球肆虐七個月,目前看起來到明年初都不會好,大家必須要有打長期戰的心裡準備,這次的災難是全球性的,沒有ㄧ個國家可以躲得過,許多國家在解封後疫情反而更嚴重,這代表著不能隨便解封,現階段台灣的邊境也絕對不能開。
世上只要還有ㄧ個人確診,那全球疫情就持續不會受控,整個地球的生命體是綁在ㄧ起的,全球人類也是緊連在ㄧ起的,目前看起來要用限令控制住疫情是不可能的,全球每月新增確診人數都還在增加,只能祈求人類趕快研發出疫苗,趕快結束這場世紀病毒浩劫。
#疫苗快快出來吧
#人類ㄧ定要戰勝病毒
4Samantha 莎曼莎
• #抽書
今晚分享的兩本書,都和憂鬱症有關。
⠀⠀⠀⠀⠀
從小到大,身邊不乏受憂鬱症所苦的朋友。
有些朋友會公開談論憂鬱症與服藥歷程,多數時候我不太能作出具體回應,只能留言說「辛苦了」。我不清楚憂鬱症,也不曉得是否該跟他們說「加油」。
⠀⠀⠀⠀⠀
因為在我眼中,他們已經「很加油了」。
⠀⠀⠀⠀⠀
但是「憂鬱症」到底是什麼?
是因為抗壓性太低,還是遺傳的問題?
⠀⠀⠀⠀⠀
最近看到這兩本書,他們都大大駁斥了上面的觀點。
⠀⠀⠀⠀⠀
⠀⠀⠀⠀⠀
⠀⠀⠀⠀⠀
⠀⠀⠀⠀⠀
▪️《#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
⠀⠀⠀⠀⠀
作者 Johann Hari 是位英國記者,長期受憂鬱症所苦,直到第十年他決定不再吃藥,找尋其他的病因。他想起第一次求診時,醫生沒有詢問他:「你是否遇到了什麼事情?有沒有什麼原因讓你可能憂鬱?」
⠀⠀⠀⠀⠀
醫生是直接告訴他,憂鬱症的起因來自於大腦,因為大腦的血清素過低。
⠀⠀⠀⠀⠀
進出診間不到十分鐘,他就領著抗憂鬱症的藥單離開了。十年內,他體重持續增加,憂鬱卻一如往常。於是身為記者的他開始追,憂鬱症有沒有可能不全然是「生理結構」的問題,也與社會和心理有關?
⠀⠀⠀⠀⠀
記者出身的他,文筆非常好,用一個個故事描寫憂鬱症的過程、追尋真相的過程。
⠀⠀⠀⠀⠀
他總結出憂鬱與焦慮的原因:「與有意義的工作脫節」、「與他人脫節」、「與有意義的價值觀脫節」、「與童年創傷脫節」、「與階級和尊重脫節」、「與大自然脫節」、「與充滿希望和安全感的未來脫節」,也提出多項與社會重新建立連結的方法。非常感動,值得一看。
⠀⠀⠀⠀⠀
⠀⠀⠀⠀⠀
▪️《#精神疾病製造商》
⠀⠀⠀⠀⠀
英文書名直翻是「心智的政治」(Politics of the Mind),我覺得直翻會更符合作者的觀點,關於心理的「政治性」。
⠀⠀⠀⠀⠀
作者 Iain Ferguson 是位英國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學教授,從他筆下看到馬克思主義(Marxism)唯物辯證法的關懷,即不將憂鬱症回推給個人(生理結構、兒時創傷),而轉向關注生產憂鬱症的「外在物質條件」,就是讓憂鬱症發生的社會環境。
⠀⠀⠀⠀⠀
相較上一本書,這本書多了濃濃的理論色彩。
⠀⠀⠀⠀⠀
從「精神醫學史」的角度出發,駁斥憂鬱症不只是「腦中的問題」,它與資本主義有高度關係。憂鬱症也不是必然的,當我們了解到早期基督教的「附魔」、古希臘的「體液理論」、工業革命時期的「道德與工作療法」,我們就會明白,每個時代都有一套界定「正常」和「不正常」的規範判準。
他結合了馬克思與佛洛伊德的理論,將憂鬱症追溯到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平等的生產關係」,將「異化的勞動」(與人疏離的勞動)視為現代人精神痛苦的主要原因。
⠀⠀⠀⠀⠀
作者甚至在書中正名,他為了突破醫療模式的侷限,不使用「精神疾病」一詞,改用「精神痛苦」(mental distress)。
⠀⠀⠀⠀⠀
也談到了火紅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是如何強調薄弱的生物學解釋,還有它與藥廠龐大的利益關係,製造了一個「精神醫學——製藥工業的複合體」。
⠀⠀⠀⠀⠀
⠀⠀⠀⠀⠀
⠀⠀⠀⠀⠀
⠀⠀⠀⠀⠀
兩本書立場相近,認為「憂鬱症」(或說精神痛苦)不全然是個人(生理結構、兒時創傷)的問題,與社會文化高度相關,是整體的問題。
⠀⠀⠀⠀⠀
他們更點出藥物至上的神話,憂鬱症藥物並非對所有人都有效。在病症初始階段,藥物會對有些人有效,但也別忘了,有高達 45-55% 的病患對抗憂鬱劑無效或沒反應。
⠀⠀⠀⠀⠀
2017年,聯合國的世界衛生日也在宣言中表示,主流生物醫學的敘事是基於「偏見」和「選擇性使用研究成果」。
⠀⠀⠀⠀⠀
⠀⠀⠀⠀⠀
⠀⠀⠀⠀⠀
⠀⠀⠀⠀⠀
在主流醫學裡的提問方式是:
「你得憂鬱症,是因為腦內的血清素過低。」
⠀⠀⠀⠀⠀
但他們沒有解釋:
「為什麼你腦內的血清素過低?
是什麼樣的社會讓你腦內的血清素過低?」
⠀⠀⠀⠀⠀
當我們不再將「憂鬱症」(或說精神痛苦)化約為生理問題,不在把問題丟回給個人,這時我們才有更清澈的眼睛去檢視這個複雜的問題。
⠀⠀⠀⠀⠀
⠀⠀⠀⠀⠀
⠀⠀⠀⠀⠀
⠀⠀⠀⠀⠀
謝謝時報出版、康健出版熱情提供贈書,
讓我能舉辦這次的抽獎活動。
⠀⠀⠀⠀⠀
⚠️抽獎活動已截止
得獎者 @weiwei_850123 @peggyweng0809
@613liao @chiahaochen_03
⠀⠀⠀⠀⠀
⠀⠀⠀⠀⠀
⠀⠀⠀⠀⠀
⠀⠀⠀⠀⠀
前幾天和醫生朋友聊到這本書,我和他說社會學通常不會接受「現有的主流看法」,他們會「後退一步」去質問「這個問題背後的預設是什麼?」
⠀⠀⠀⠀⠀
就如同這兩本書不接受「憂鬱症是生理問題」、「憂鬱症是兒時創傷」、「憂鬱症單用藥物就能治療」。
⠀⠀⠀⠀⠀
社會學家後退了很多步,告訴你「憂鬱症不是個人的問題,你不能只從藥物、認知行為療法、心靈雞湯書籍找尋解方,憂鬱症與資本主義體制高度相關。」
⠀⠀⠀⠀⠀
⠀⠀⠀⠀⠀
然而醫生朋友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他說:「後退一步,會有終止的一天嗎?」
⠀⠀⠀⠀⠀
我想社會學家會這麼回答:
⠀⠀⠀⠀⠀
沒有。因為當終止了提問,那代表我們接受只有「這幾種」有限的生活方式。而社會學家正致力於,揭露生活各式各樣的可能性。
Trent 龍語申
終於找到綺夢了!威~不是啦!🤣
是終於找到一台CP值爆炸高的的震動按摩槍了!😍😍😍😍
-
-
-
還記得第一次使用震動按摩槍,大概是在兩三年前,去物理治療診所開始做復健的時候,當時只覺得怎麼會有東西這麼神奇😲,可以立即把因為關節沾黏而導致周圍的肌肉緊繃放鬆掉🤩🤩,而且~是可以靠自己就能夠獨立完成的👏👏,不用再那邊按半天還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畢竟我不是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有所謂的手感,可以靠雙手找到痛點再排除問題,再加上,訓練跟肌肉酸痛基本上就是我的日常😭,一想到要是有一台這樣的震動按摩槍可以隨身攜帶,就能立即緩解訓練後所產生的肌肉疲勞與緊繃感,一定很美好🤗,所以當下就很想購入一台~~只是沒想到………………當時由於市面上還不普及,一問價錢………居然要一萬多塊😱😱😱😱😱😱,實在是買不下去,於是就打消了想擁有的念頭……(雖然還是一直很想要😅😅😅,所以看到別人有都還是會投以羨慕的眼光👉👉🥺😍🥺😍)
-
-
-
但就在時隔幾年之後~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啦!!!!!!剛好我有一個朋友的購物平台有這個商品,而且現在價格也親民多了,二話不說立馬購入一台,不僅如此,由於商品的推陳出新,不斷改良,現今一台按摩槍的重量也已經輕量化到只剩900克,再多附贈八個可更換的按摩頭,⚠️🆙️🆙️還有20段變速頻率【是我用過變速分的最細微的】
針對不同部位以及需求來做使用⚠️🆙️🆙️
真的是OMG欸!!!!
光是這些搭配上價位,我就覺得cp值爆炸高了!
但你們應該還無感吧,以下附上傳遞門給各位, https://chiaofu-goldenfox.1shop.tw/allen01
,點進去看一下就知道怎麼回事了😌😌😌😌😌(完全低於市場行情價,說白了,就是廠商開放給我自己的朋友或是有在追蹤我的朋友的一些小福利),有福同享啦!!!
-
-
-
⚠️⚠️⚠️【IG的朋友們,內文不能點選沒關係,我會把網址偷渡在我的個人頁自我介紹欄還有限時動態處】
-
-
-
-
⚠️接下來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
-
-
就我自己的認知,這屬於保養保健的輔助器材,不是醫療器材,所以有任何身體的疼痛,都還是請先就醫~請勿自行診斷後,就拿起來猛打,千萬不要醬紙,拜託惹🙏🙏🙏🙇♂️🙇♂️🙇♂️
-
-
-
⚠️打酸點,不打痛點
⚠️不到傷口
⚠️不打發炎處
⚠️打肌肉,不打骨頭,不打頸椎
⚠️不打癌症處
⚠️不打有神經症狀之部位
❇❇❇最後溫馨小提醒,如果可以配合詢問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如何操作,效果會更好哦🤩
P.S待我上完字幕後,會為各位獻上不專業拍攝的專業使用教學🤣🤣,敬請期待🙇♂️
特別感謝名單:
石牌晉熯物理治療診所-林晉熯院長🙇♂️❤
投資理財先生 投資理財 ︳勵志成長 ︳正能量
邁克爾•克羅斯蘭:「我出生時,就被診斷出末期的中樞神經系統癌症」
醫生:「這孩子沒有存活的機會,帶他回家,讓他跟家人多相處幾個月。」
“因為我們已經無能為力”
但和各位一樣
我們都有選擇
我們做的選擇
「可以重新塑造」
「以及定義我們的未來」
----------------------------------------------------
當時我媽媽問醫生
「我不想知道我兒子有多大機率會死」
「我只想知道我兒子能存活的機率」
醫生說我的死亡概率為
「96%」
說:「回家吧」
但我媽認為
水杯裡「有4%的水」
而不是「96%的空杯」
----------------------------------------------------
隔天,從美國回來的一位醫生說
我們正在測試一種名為
「DTIC的藥」
但從未測試過人體實驗
只通過了動物實驗
我們將從25位孩子身上進行試藥
而我更確切的相信除了愛之外
「希望」是英文字典裡
最有力量的詞彙
在當下
這消息給我們灌注了“希望”
一個月後
25位孩子中,有20位離世了
3個月後
「只剩一個孩子存活了下來」
----------------------------------------------------
我常對人們說
「我是少數幸運的一群」
並不是因為我存活了下來
而是
「我不必站在媽媽的立場」
----------------------------------------------------
直到有一天,醫生說
我可以回家了
但
醫生告訴我媽媽
「你兒子將永遠無法上學」
「也永遠無法運動」
「他必須一直待在家裡」
「如果他能活到青少年期」
「那已經算個奇蹟了。」
但我們相信會有奇蹟發生
我媽希望我的夢想可以成真
因此我還躺在醫院時
他給我買了手套和球
然後她坐在床的尾巴
把球拋給我
我接到球,然後拋回去
我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直到有一天我告訴他
我有一個夢想,那就是
「有一天我能在大聯盟打棒球」
“現實中每個人都嘲笑我”
----------------------------------------------------
「人生中」
「沒有人會告訴你」
「你能做什麼」
「他們只會告訴你」
「你不能做什麼」
我的夢想是去大聯盟打棒球
「我會用盡我的全力」
「確保夢想能夠實現」
歷經了許多波折
12歲時心藏病發
也曾患上腺熱和腦膜炎
別人一直告訴我
「我做不到的」
“這使我更加努力”
“證明給他們看,他們是錯的”
很幸運的17歲
我簽了合約
到了美國打棒球
但如你所知人生就像雲霄飛車
你可以一下達到人生的高峰
也可一瞬間從高點摔落
在某次比賽中
我衝向二壘
醒來後已經是「三天後」了
也在18歲時,因為心藏病
「我的棒球生涯結束了」
我被送回老家。
----------------------------------------------------
我當時很沮喪
我覺得人生很不公平
我每個晚上都在祈禱
希望
「我隔天早上再也不會醒來」
「我只希望上帝把我給帶走」
但隔天早上我照常醒來
而每當我被擊倒時
我總會想起我媽媽說的
「兒子」
「你被擊倒多少次,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爬起來多少次」
「而這真正決定」
「你人生的高度」
----------------------------------------------------
在那之後
我找了份銀行的工作
上班的第三天
有位高大的長者走來
他說
「嗨 麥可,我是tom」
「我是這家的CEO來聊聊吧」
他問我
「你五年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都不知道週五的晚上要幹嘛
我怎麼會知道五年後想成為什麼
但我想起我媽告訴我的
「兒子」
「瞄準月亮」
「即使你得不到」
「你也能置身於繁星中」
於是我告訴他
「TOM, 在五年的時間內」
「我將會取代你的位置」
他恨死我了
千萬別這樣和你老闆這樣說
他們不會喜歡。
但在12個月後
我成為
全澳洲最年輕的「分行經理」
兩年內,
成為了,最年輕的「區經理」
三年內
最年輕的「洲經理」
在第四年
我成為了
這家世界級的大企業
最年輕的「全國業務發展經理」
23歲那年
我管理了600多位員工
還有遍佈澳洲和紐西蘭
120家的銀行
----------------------------------------------------
你是否可以想像
如果我們對成功的定義
並不是在這世上擁有多少的
「物質和財產」
“而是我們能回饋什麼”
我很幸運的有這個能力
為報答我人生中啟發我的人
那就是我的「媽媽」
在去年的6/16日
我買了棟房子給我的媽媽
我終於有機會能回報
「一個為我犧牲很多的人」
無庸置疑
「你的成功」
「這是最好的禮物」
當我被告知活不過青少年時
當我12歲心藏病發時
我媽總告訴我
「兒子,一切會沒事的」
很不幸的,今年年初
我被告知喉嚨長了「四顆腫瘤」
醫生告訴我說
「我無法保證你能活多久」
「但你必須放慢腳步」
我的媽媽打電話給我
「麥可,醫生怎麼說」
我說
「媽,一切都會沒事的…」
烏恩慈
因應疫情升溫,很多孕婦為減少進出醫療場所,詢問我是否一定要每個月都去產檢。也有上一胎在歐美產檢的媽媽,好奇為何台灣產檢次數多國外接近一倍,到底該做幾次才對?
其實,關於孕期應該產檢幾次各國婦產科醫學會並無共識,因為這個問題不單純是醫學考量,還涉及各國民情、公共衛生政策,以及醫療資源是否充足。但我一直認為產檢次數不能和母嬰照顧品質劃上等號,關鍵應該重要檢查不能遺漏,且讓孕婦充分了解各種資訊。以下我就單純以醫療實務面思考,歸納出「必做」的產檢提供給媽媽們參考
1.懷孕初期:驗出兩條線後,不用立刻去診所確認。
當月經延遲、懷疑懷孕時,只要用驗孕棒測試出兩條線,就代表你懷孕了。很多人會特地去診所再確認一次,其實並不需要,因為醫師用的驗孕試紙也沒有比較準。
如果沒有出血合併腹痛,我會建議第一次的產檢可等到驗孕發現懷孕後的二~三週,也就是第7-8週、懷孕兩個月左右時。這時的檢查最主要的目的是透過超音波確認著床位置、排除是否為子宮外孕,並確認胚胎的心跳。
2.懷孕中期:評估胎兒染色體、胎盤功能與器官異常風險的評估
接下來可在12週時去做幾項重要的產檢。包括國健署提供的產檢:貧血、B型肝炎帶原、梅毒愛滋病,以及自費項目如初期唐氏症與子癲前症篩檢可評估胎兒染色體異常、胎盤功能差的風險,這些都可在12週時一次完成。
若有需要做羊膜穿刺,16週就可再安排一次產檢。
接下來兩個月,如果要去產檢,則應該是用來安排高層次超音波與妊娠糖尿病檢測。前者可檢查胎兒重要器官(心臟、腦部、內臟、五官)的發育,若有異常可和醫師討論是否考慮終止懷孕或是需轉診去有小兒外科、小兒心臟科的醫學中心追蹤。後者則是藉由檢測血糖評估媽媽飲食狀況,避免高血糖造成巨嬰、提高早產風險的機率。
3.懷孕後期:確認生產方式、胎兒成長曲線
若中間都沒有特殊狀況,就是等32-35週時藉由超音波確認胎位,同時確認胎兒腦部與骨頭之發育。並進行乙型鏈球菌採檢。最後就可等到38週時,目的是與醫師討論生產計畫、確認生產方式。醫師會監測孕婦血壓、超音波來評估胎位和體重、綁胎兒監視器確認胎盤功能及宮縮狀況,綜合評估是否適合自然產。
以上是針對低風險的一般孕婦,若是已被診斷胎盤功能不良、胎兒生長遲滯,子癲前症、子宮頸閉鎖不全或有重大內科疾病的孕婦,產檢次數就得個案調整,有些狀況甚至需要一週看一次。
*產檢越多次胎兒不必然越健康
講到這一定會有人好奇,產檢那麼少次、照音波次數也變少,那該如何追蹤胎兒健康呢?
必須澄清,其實確定心跳後,除了初期唐氏症篩檢、高層次超音波,及八個月時確認胎兒體重胎位外,就算每月產檢也不需要每次都照超音波。因為重要器官的發育已經在高層次超音波時確認,其他次的超音波檢查並沒有很大的臨床意義,主要是為了讓爸媽可以藉由寶寶的影像增加親子連結感。
那胎兒體重呢?其實懷孕30週前除非胎盤功能異常,胎兒體重差距都很小,又有量測誤差,預估體重的意義也不大。且但其實30週後就算落後或超前平均值,也不會影響胎兒健康,更何況胎兒的體重也不是靠孕期飲食或任何外力就能輕易改變。
**三個月前少量出血、生理性宮縮不必急著就醫
也有媽媽詢問,那最近如果遇到出血、宮縮或是胎動減少,到底要不要就醫呢?不管有沒有疫情,其實答案類似:
出血以週數來區分,因未滿三個月約有四成孕婦會出現著床性出血,若量不多、呈咖啡色,未必需要就醫。我也要重申,這個階段就醫主要是為了安心,不太會影響結果,沒有所謂延誤就醫的問題。好比曾有懷孕九週的女生半夜有點狀出血,隔天看門發現胚胎萎縮沒有心跳非常內疚,但即使出血當下她就衝來急診,也無法讓萎縮的胚胎重新發育,大可不必自責。超過三個月,著床性出血比例慢慢下降,這時若有鮮紅色、頻繁出血甚至合併腹痛,為了排除子宮頸閉鎖不全、子宮頸息肉,則需立即就醫。
至於宮縮,有時可能因血液循環變差、身體缺水導致,如沒有規律且沒合併腹痛,可先補充水分、躺床休息,改善後就無需就醫。再來就是,懷孕六個月前本來就未必會有胎動,尤其是當天氣冷或媽媽較疲勞時,胎動更不明顯實屬正常。除非懷孕週數已經超過六個月,進食搖晃後肚子後,胎動都還不明顯才需要回診確認狀況。
前陣子為了改善少子化,政府主張增加產檢補助次數讓媽媽能放心懷孕,雖說立意良善,但我卻認為產檢次數和媽媽的安心感未必成正比,很多媽媽甚至和我反應,每次產檢聽到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吃,又被念體重增加太多,胎兒小了一百克,越看越焦慮。
相反的,也有媽媽表示非常期待產檢,看到醫師的臉就感到無比安心,聽到胎兒的心跳,和醫師的一句「都沒問題」就無比療癒。因此要讓女生更放心懷孕做一個「不焦慮」孕婦,與其一昧增加產檢次數,倒不如思索如何促進醫病溝通互信,把產前衛教做得更確實才是更根本的作法。
#產檢 #covid_19 #少子化
黑豆雪球喵?
#貓
⭐️文長,真的真的很長😔
內容可能很沈重,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看,但還是想分享給大家。
有整理一些注意事項,可以直接看圖。
-
1⃣️我不是專業的醫生,只是想透過這次經驗告訴大家可能可以預防的方法,如果有錯誤,可以私訊告知我更正哦!
2⃣️關於心臟病貓咪的照顧問題,可能要自己google才會更清楚,圖片是大概整理貓友提供的經驗分享。
-
❗️主因:醫生推斷是因為心臟問題引發急性肺水腫(對貓咪來說是非常嚴重的!)
-
10/9
早上,黑豆沒有跟媽媽喵說要吃飯,呼吸頻率也有點奇怪(這部分我們是觀察肚子的呼吸好像跟平常不一樣),所以打算等9點獸醫開,趕快帶他去。
之後醫生看診發現情況蠻嚴重,是「急性肺水腫」,所以就立刻讓黑豆住進「高壓氧」的空間裡面。
但黑豆情況好像真的不太好,所以過程中醫生有問:「如果真的治療期間休克了,我們要不要救黑豆。」
‼️遇到這種症狀,可能真的要做心理準備面對這個問題。
⭕️就醫生的診斷,急救回來的話,可能器官也會有損壞。
還有後來看網路上的分享,這種病也可能再復發,且得一直吃藥。
⭕️貓咪社團裡也有看到別人說因為心臟病,引發肺水腫、動脈栓塞,發病三小時後就不行了。
❗️也是有看到好起來的,但之後都要吃藥,且特別注意心臟問題!
-
晚上下班就趕快去看黑豆,但這時要面臨第2個問題。
‼️因為這家醫院是沒有24小時的,所以醫生有問我們會不會想轉到到24小時有人照顧的醫院。
⭐️台中我查到的是全國跟慈愛醫院。
⭕️為什麼醫生這樣問?
1⃣️如果24小時的話,發生問題可以立即處理。
Ex.黑豆翻身不小心纏到點滴⋯等之類不可預測的問題。
2⃣️如果真的不行了,可以有人「立即急救」以及可以確切知道他「離開的時間」。
因為黑豆狀況真的不好,我有詢問醫生,會不會移動的過程,黑豆會更不舒服,變得更嚴重,醫生也說是有這個可能。
但因為沒有24小時,醫生說過程中不知道會不會有突發狀況,而且醫生還說到,她在治療過程中幫黑豆拍x光,大概只花3分鐘的時間,黑豆就變得更喘更不舒服,所以我們很猶豫。
因此最後我們決定不要再讓黑豆移動了,真的很怕他在移動過程中更痛苦、更難受,甚至會不會移動過程中不小心就走了⋯。
-
10/10
幫黑豆看病的醫生,其實本來休假,會交代給另一位醫生,但她應該是覺得黑豆情況真的不太好,所以早上還是來看看黑豆,之後就是黑豆真的走掉的消息😢
‼️整體來說,這個發病很急性,醫生10/9早上要幫黑豆抽血就已經抽不到了,所以很多檢查好像是不能做的,而10/9下午的時候,有一點點好轉,醫生有持續幫黑豆施打利尿劑,也排了蠻多尿,但病程跑的太快,好起來的速度實在趕不上惡化速度😢。
-
整理肺水腫注意事項部分也有參考此分享⬇️
https://www.ptt.cc/bbs/cat/M.1402571059.A.7B5.html
-
朋友們、貓友們、黑豆粉的關心我都有收到了!真的很感謝大家🙏🏻
還有很謝謝球球麻、炭炭麻幫黑豆畫那麼帥氣的畫像😊也很不好意思跟妳們借來放文章跟頭貼了😅非常感謝妳們♥️
以及分享了很多關於心臟病貓咪注意事項的圓圓麻,雖然結果很可惜,但真的幫助我很多!謝謝妳😸
🎈願大家的寶貝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
我也永遠愛我的黑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