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傷寒 立克次體病完整介紹在PTT、Dcard、FB粉專的話題分享跟經驗文

熱度網醫護醫療保健整理下面這些都會是最新網友們討論與注意的斑疹傷寒 立克次體病

瀏覽更多網友們參與討論與知道的斑疹傷寒 立克次體病是什麼內容吧:

立克次體病的一般病徵類似重感冒,患者會發燒、發冷、頭痛、肌肉疼痛,以及出疹。 叢林斑疹傷寒和斑疹熱的特點,是患者在受感染的節足類動物咬過的位置出現穿鑿狀皮膚潰瘍,附近的淋巴腺亦會腫痛。 立克次體病可引起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 傳播途徑 立克次體病主要經病媒傳播。 不同的立克次體病的病媒各有不同,如蟎、蚤、蝨和蜱。 叢林斑疹傷寒(又稱為恙蟲病) 人類經由受感染的蟎叮咬而染病。 蟎主要吸食在叢林地區的野生動物(如老鼠)的體液。 城巿斑疹傷寒(又稱為地方性斑疹傷寒或鼠型斑疹傷寒) 人類經由破損的皮膚或黏膜沾染到受感染的蚤的糞便而染病。 蚤主要寄生於老鼠和貓身上。 如吸入變乾了受感染的蚤的糞便,也有機會受感染。 流行性斑疹傷寒 人類經由破損的皮膚或黏膜沾染到受感染的蝨的組織碎屑或糞便而染病。查看更多內容

斑疹傷寒立克次體肺炎的常見症狀包括: 高熱:體溫可迅速高達 40 攝氏度,常持續高燒,幾乎全部病人都會出現高熱。 皮疹:面板表面的紅色斑疹,早期多為淡紅色,後可變為暗紅色,壓後可以褪色,不突出面板也不凹陷。 多於 4~6 天后出現,1 天內迅速遍及全身。 大約 80% 的患者可以出現皮疹。 咳嗽:常於發病後數天內出現,乾咳或伴有少量痰。 呼吸困難:氣短、胸悶、呼吸變快變淺,嚴重時可出現發紺(嘴脣、面板等變為青紫色)。 神經系統症狀:頭痛、頭暈、雙手震顫、反應變慢、譫妄(注意力不集中、神志恍惚、記憶力減退、神志障礙)等。 消化系統症狀: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等。 斑疹傷寒立克次體肺炎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心力衰竭 心肌炎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查看更多內容

立克次體屬 醫學專科 傳染病科 斑疹傷寒(英語:Typhus),是由立克次體引起的傳染病[1],可分為:流行性斑疹傷寒、叢林斑疹傷寒(恙蟲病)與地方性斑疹傷寒(鼠型斑疹傷寒)[2][3]。 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和皮疹。 [4]症狀通常在接觸病原體後一至兩週出現[5] 傷寒由細菌感染引起。 流行性斑疹傷寒是體虱傳播的立克次體引起的,叢林型斑疹傷寒是恙滿幼蟲傳播的恙蟲病立克次體引起的,鼠性斑疹傷寒是鼠蚤傳播的地方性斑疹傷寒立克次體引起的。 [4] 斑疹傷寒沒有疫苗。 預防方法是避免接觸傳播疾病的生物。 [6][7][8]治療方法是使用四環素抗生素。 [5]流行性斑疹傷寒常於衛生環境差和擁擠的地方爆發[9],但現在已經少見了。 [6]叢林型斑疹傷寒可見於東南亞、日本和澳洲北部。查看更多內容

斑疹傷寒 〔typhus)乃是由 立克次體 所致的 急性傳染病 。 流行性斑疹傷寒 是由普氏立克次體所致,經 體蝨 傳播,以冬春季為多。 地方性斑 傷寒 是由於摩氏 立克次體感染 所致,以鼠及鼠蚤為媒介,以夏秋季為多。 地方性者比流行性者病情較輕。 由 立克次氏體 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可分流行性斑疹傷寒和 地方性斑疹傷寒 。 前者又稱蝨型斑疹傷寒,由普氏立克次氏體引起,經人蝨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後者又稱蚤型斑疹傷寒或鼠型斑疹傷寒,由莫氏立克次氏體引起,經鼠蚤傳播的急性傳染病。 潛伏期 為5~21天,多為 10~12天。查看更多內容

流行性斑疹傷寒有什麼症狀?本病的主要症狀為發熱、皮疹(斑丘疹)、頭痛、頭暈等。主要表現有腋下測量體溫高於 37.3 攝氏度,面板上出現不同程度、大小、顏色的紅點、紅斑、水皰。如何治療?本病的主要治療是藥物治療,選用對普氏立克次體敏感的本病查看更多內容

立克次氏體病 (rickettsial diseases),一組對人類有 致病性 的 立克次氏體 所致的疾病,絕大多數是 自然疫源性疾病 。 主要有 斑疹傷寒 、斑點熱、 恙蟲病 、 Q熱 、 戰壕熱 等疾病。 患病後,可獲持久 免疫 。 除斑疹傷寒類與斑點熱類之間有輕度 交叉免疫 反應外,其他各類之間無 交叉反應 。 其 病原體 在自然界主要存在於齧齒動物 (家鼠、田鼠、溝鼠等)和家畜 (犬、牛、羊)體內。 傳染源 主要是病人和鼠類。 本類疾病存在於世界各地,在熱帶和亞熱帶一些國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 發病率 仍較高,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立克次氏體病 潛伏期 多在2~14日內。查看更多內容

1.普氏立克次體,是流行性斑疹傷寒和斑疹傷寒的病原體。 它為短桿狀,0.8微米~2微米×0.3微米~0.6微米,也可長達4微米,單個存在或呈短鏈狀。 當人受到感染後,經10天~14天的潛伏期,驟然發病,有劇烈頭痛、周身痛和高熱,4天~7天後出現皮疹,嚴重的為出血性皮疹。 有的還伴有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等癥狀和其他實質器官損害。 流行性斑疹傷寒,在人口密集和昆蟲繁盛的環境內比較嚴重。 當流行時,病人平均死亡率20%,嚴重時可達70%。 病原體借人虱在人群中傳染,所以滅虱是預防流行性斑疹傷寒的重要措施。 2.莫氏立克次體,是地方性斑疹傷寒 (也稱鼠型斑疹傷寒)的病原體。 它的傳播方式與普氏立克次體不同。查看更多內容

流行性斑疹傷寒(epidemic typhus),又稱蝨傳斑疹傷寒(louse-borne typhus)或「典型斑疹傷寒」,是普氏立克次體(Rickettsia prowa zekii)通過體蝨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其臨床特點:急性起病、稽留型高熱、劇烈頭痛、皮疹與中樞神經系統症状。 病程2--3周。 患流行性斑疹傷寒後數月至數年,可能出現複發,稱為複發型斑疹傷寒,又稱Brill-Zinsser病。 立克次體是1910年由Ricketts從389例斑疹傷寒病人血液中發現的。 1913年,Prowazekii從患者中性粒細胞中也找到了病原體;此二人都在研究斑疹傷寒中犧牲。 為紀念他們遂將流行性斑疹傷寒的病原體命名為普氏立克次體(Rickettsia prowazekii)查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