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合骨科診所 健保精選內容在FB粉專、Mobile01、PTT的話題分享跟經驗文

在熱度網列表中整理了包含文合骨科診所 健保的熱門影片跟討論,有12篇Facebook的貼文內容,其中有孔繁錦醫師、張嘉哲 骨科醫師、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等,共有9位網友參與留言討論,有2則IG的照片貼文,包含了有陳曉謙 Jack Chen, PT, MSc, CSCS、四個PGG等,同時還有10篇留言的反饋,這些都會是網友討論與注意的文合骨科診所 健保有關!另外還有關於文合骨科診所的相關影片還有文合骨科診所預約的各種內容以及文合骨科診所地址的相關資訊這些都可以在這個文合骨科診所 健保的列表清單中。

瀏覽更多網友們參與討論與知道的文合骨科診所 健保是什麼內容吧:

孔繁錦醫師
2020年7月5日
熱度指數:131
按讚數:112
留言數:3

《二○三○ 健保大限》
2020保費若沒加倍
2030健保自動崩潰
文:張鴻仁
「退休潮:
我生於1956年,剛好是戰後嬰兒潮的中間,我的前輩1955年以前出生的,都已屆退休年齡,通常外科要體力,所以封刀早,退休後看診的當然不少,但是許多名醫去了像「醫者診所」一樣只有自費,脫離健保體系的醫院。我60歲之後,班上同學已經有一些人退休,開始雲遊天下,明年65歲,在公立醫院會全數退下,十年後,我相信我的同學,如果還在看診,應該是極少數。
而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班1965年出生者,2030年剛好屆齡退休,我們以那年為基準,說明這二十年間出生的世代最具生產力的醫師,大部分已經退出市場。
我說「最具生產力」不是說我們的下一代沒有生產力,而是這一個世代早就不跟社會計較,不計較超低診察費,所以用性價比而言,這是最具生產力的一代。而這一代奉獻完了,接下來就沒有了,沒有願意用這種低價奉獻的好醫師?當然不是,永遠有「笨蛋」願意犧牲奉獻,但是一個制度不能靠少數人的犧牲與奉獻。
2020年全民健保大漲
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代醫師,在2030年滿65歲都會退出江湖,所以「二百元醫師診察費」必須結束。這個道理很簡單,怎麼可能一個被社會認為是菁英的這一群,每天做牛做馬,犧牲奉獻,卻連房子都買不起,然後社會期待他們安心看病,開刀不出錯!所以我鐵口直斷2030年健保大漲,在這之前大約還剩幾年的好光景。
如果這次財務危機,在處理的過程中,社會上主流的民意對醫界是正面的,那麼危機可能暫時不會來到;如果不幸又重演過去「逢漲必反」的戲碼,那麼,還在醫學院或剛出道的醫師會接受到一個過去二十年來醫學院的「反健保」傳統訊息,就是健保其實是個爛制度,政治人物用這樣的制度來壓榨醫護人員,然後製造健保便宜又好的假象,這個看法有沒有道理?當然有,尤其對年輕醫生……醫學生非常有說服力,只是在醫師用腳投票之前,在戰後二十年內出生的這個世代,還是看病主力時,問題是被掩蓋住的。其實年輕一代已經開始出走,第一波就是放棄大科,造成「五大皆空」,第二波是飛往對岸,第三波走向產業,第四波天下何處無芳草,走向全世界。
十年後的世界會非常不一樣,沒有公平合理的待遇,要求醫護人員做牛做馬,一定不可能,這是我的預測。能考上醫學院的人,頭腦都很好,沒有生存問題,只有選擇做什麼的問題,而最容易用腳投票的,當然愈年輕愈好。所以我們愈早打破他們「診察費」有一天會合理化的美夢,愈有利於他們做「出走」的決定。同樣是開刀,不能領美元,至少領人民幣,怎麼會有很多人只領台幣還要受氣?我講的太直接嗎?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社會長期壓低他們的價值,而希望這群人永遠當大家的僕人?您真的覺得這是合理的期望?
看一次病應該付多少錢?
很多醫師一個診次(三小時),可以看五十個病患,有人犧牲吃飯時間看到午餐後,可以超過百人,這其中,最多是拿藥,非常簡單的診療,這是簡單型;在基層,感冒、腸胃不舒服最常見,流感流行,內兒科、耳鼻喉科擠滿病人,一個晚上,幾十個上百個病人不少見,但是2020的武漢肺炎一流行,大家突然都不敢隨便上醫院,感冒自己處理不是壞事,全世界大部分地方皆如此。所以如果未來,大部分醫生看診,複雜型例如:不明胸痛、腹痛、慢性肝炎、心肌梗塞、小兒過敏性疾病、老人各種慢性病夾攻,看診時平均要二十至三十分鐘,那麼一個診次,十個人就很多了,這時候,難道診察費不應是一千元以上?
醫護人員這些主要成本都是倍數起跳,健保費當然要加倍!不過,漲一倍聽起來很可怕,但是漲價之後,台灣依舊全球最便宜,那麼到底是哪裡出錯?
健保費率為什麼需要加倍?
首先,未來的醫師需要兩倍的預算以上,才能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第一,醫師已經開始通用《勞基法》,所以到了時間,不是加班費加倍,就是人力加倍,其次,醫師診察費,不可能還是二百多元,我估計,至少漲五倍,但未來看診將區隔簡單和複雜。
未來如果有下一代的醫師,要追隨許金川醫師做超音波,難道超音波的健保給付不該漲幾千元?魏福全院士是個特例,但是接生、手術,我們還有可能用現在全世界都視為不可思議的超低價?
所以說,光是醫師的成本就至少要好幾倍,那護理人員呢?護理人員的問題主要是護病比太低,也就是一個護士要照顧的病人太多,我去年接受了一個小手術,住了三天,仔細觀察了護理人員的辛苦,她們一接班就像作戰一般,八個小時一分鐘都無法休息,還要交接班、寫病歷、做報告,到了小夜……大夜,大家都希望平安,只要一、兩床病患有狀況或急診轉來一個病患,人手馬上就人仰馬翻。
台灣的護病比太低,所以有陪病文化,人手不足靠家屬、靠外勞,歐美國家那種不准陪病的制度一旦全面施行,人力也是兩倍以上起跳。除了護病比,我認為護理人員的薪水太低,低多少?新進人員至少要調百分之五十,有經驗的資深同仁應該加倍,還有全球超低的病房費,一天五百多元,用美元算也不貴。其他各種手術,需專業人員操作的檢查,沒有多少是合理的,所以,成本增加超過一倍,健保費當然要漲一倍。
我們在前面的一章節分析過,全民健保的便宜,是來自於贏在起跑點,在上世紀開辦時,沒有多花錢就完成全民納保,同時領先全球採用大數據管理,每年省數百億至千億,加上總額預算的管制,二十年下來,基期加上成長率的複利率,雙重效應下,我們少花了幾兆元。單以今年來看,用韓國為標桿GDP八.一%左右,2020年我們應該多支出九千億,那要漲多少才夠,我認為五年要多花一兆以上,健保費率要翻倍,您一定想,這怎麼可能?漲個五%、十%就吵翻天,怎麼有可能翻兩倍?我同意,所以我說2030健保大限,因為要說服國人接受漲價,難上加難,所以嘜憨了!子孫自有子孫福!
漲多少才叫做大漲?
這個世代的台灣人,沒有經歷過健保費大漲,所以我們先來看看美國,下圖(請詳見原書)是美國1999年到2018年這二十年間的平均醫療保險費的增加情形,以家庭費率為例,1999年大約六千美元,2018年已逼近兩萬美元,如果用台美國民所得和物價指數來調整,以五比一來看台灣,根據中央健保署的統計2018年,受雇者平均投保薪資四萬三千左右,雇主負擔70%,受雇者負擔30%,如以一家四口計算,每年大約三萬也就是約一千美元。
許多有在海外就醫經驗的人都知道,台灣醫療費用的便宜,不是算百分比的,而是算倍的,同樣的金額,在海外就是用美元、歐元、英鎊計算,這麼大的差距,十年後要補足缺口,基本上健保費至少要漲一倍以上!您一定說:「有沒有開玩笑?漲百分之五就幾萬人上街頭,所有Call-in罵翻,怎麼可能漲一倍?」
我今天寫這段話,並不是要教政府如何漲價,而是說從了2020年,保費沒有加倍,到了2030年會找不到醫生和護士,到時全民健保自動崩潰,大家回到上世紀的八○年代,自己吃自己!或是健保「勞保化」。
公立醫院崩解
長期缺乏足夠資金挹注的系統會先在哪裡出問題?首先是公立醫療體系,上世紀的一九七、八○年代,我們曾經迎來公立醫院崩壞的時代。我的好友在二十年前被榮總派去宜蘭醫院當院長的唐高駿醫師,分享過一個有名的故事,他本身是急重診的專科,長年服務在台北榮總,他說:「從實習醫師到主任數十年如一日,救護車的聲音只有一種,由遠而近,然後停止,然後聽到救護員推床進急診室。」他到宜蘭的第一天,救護車由遠而近,然後呼嘯而過,逐漸遠去。他說:「這一輩子,沒有感覺更大的挫折,空有一身功夫,病人過門不入。」這是因為這間日據時代宜蘭人眼中的大病院,到了1980年代已經爛到不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長期缺乏資金的投入。要把醫院轉虧為盈,需要先投資要買新設備,請來好的醫生,所以要先虧,做出名聲之後,病患回流,醫院做起來了才開始賺錢。最有名的例子是上世紀九○年代的台南的奇美醫院。但是公立醫院很難,政府不會先給一大筆錢,不過,長話短說,唐院長由於急重診的能力,加上管理的天分,在短短的幾年內,把宜蘭醫院起死回生,現在是陽明大學的附設醫院,是守護蘭陽地區健康的重要中心。
我舉這個例子是說,曾經有大約二十年的時間,公立醫院都很爛,原因是「低薪,缺乏投資」,那個時代是私人醫院大幅成長的時代,因為台灣開始經濟成長,需求就上來,供不應求,民間自然會投資來滿足市場需求。勞保當年給低價,所以那個時代的醫療就「兩級化」。
兩級化
各位有沒有發覺,過去十年來,自費項目愈來愈多?這兩年有一種很夯的血糖測量儀,亞培的瞬感(Freestyle Libre),可以連續測十四天,用貼的,不必扎針,全亞洲只有台灣買不到。這一個大約三千元台幣,可以用十四天的產品,在電子業非常流行,大家都是去日本或香港帶回來的,這只是冰山一角。台灣長期被國際藥廠定位為「低價、規模小」的市場,所以新產品先在中日韓星港上市,東南亞經濟起飛之後,我們還要排在後面,而更大的影響是「健保勞保化」。
勞保化,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未來全民健保會變成「次級保險」的代名詞,很像當年的勞保單,要開好一點的藥都要自費。
或許大家比較喜歡這樣的制度,就是大鍋飯,菜不要太好,餓不死就好,想吃好的自己加菜。我個人認為一個社會的高度,在於分享,然而民主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我只有一票,花了這麻多篇幅在說明一件事,就是未來如果長期營養不良,那麼整個健保體系就會如同1980年代的公立醫院一樣,房舍老舊、人才出走,以保險的角度看,就是勞保化,這個名詞是形容如同1980年代勞保時期,許多私人醫院都會對病患說:「勞保的用藥比較不好,你要不要自費?」
侯署長愛說笑
曾任衛生署署長,現任新光醫院院長,骨科聖手侯勝茂醫師喜歡說一個笑話:「有一個病患去就診減肥,醫師開了藥之後,他每天作夢,都夢見在追美女,幾個星期下來就瘦了!這個病患的朋友聽到這麼有效,也去求診,但是作的夢不一樣,他每天夢見被怪獸追,幾個星期下來,也瘦了!第二個病患就問醫師,為什麼和他朋友作的夢不同?醫師回答他說:『你的朋友用的是自費,你的是健保,效果雖然相同,但是感覺差很多!』」

不過如果不只是感覺差一點呢?大家知道到今天,健保只給付傳統鼻胃管,材質好一點的要自費?這才多少錢?我們摳了二十幾年,什麼現象都有,未來醫師在手術室還要備電鍋,所有口罩重複使用,比較省?別說笑了。
我的結論是,全民健保不會倒,但是會勞保化,台灣未來變成兩級化,有錢人自費用好的藥、好的材料,付不起的用次級品,一樣有效,維持低保費,如果輕病看診再管制的嚴一點,會比較像「台式的新加坡制」,優點是抱怨浪費的聲音會愈來愈少,因為大部分花自己的錢。
戰爭尚未結束
這不是結局,也不是結局的序幕,或許是序幕的結束---溫斯頓.邱吉爾
(This is not the end, this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perhaps it’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Winston Churchill)」
本文摘錄自《二○三○ 健保大限》

張嘉哲 骨科醫師
2020年11月18日
熱度指數:121
按讚數:119
留言數:6

【椎間盤突出到底該怎辦?】

椎間盤突出在骨科的訓練中
老師跟書上就教我們90%的人不開刀💉💊
三個月內會緩解
所以在台灣因為大家習慣便宜健保的關係
大部分的診所、醫院都會跟你說吃藥拉拉腰就好💊

雖然很多人真的這樣就沒症狀了
但是‼️
你今天會想認真看這篇文
你有87%機率就是那10%沒有好的
那到底要怎辦❓

先講結論:
如果你沒有下肢無力到無法走路、沒有大小便失控的症狀
建議你先接受🔑精準的非手術治療🔑
包含精準注射及精準的運動治療

先跳來討論開刀一下
椎間盤突出開刀的適應症
1️⃣接受過保守非手術治療,仍有持續造成失能的疼痛超過6週
2️⃣持續進展、明顯的下肢肌肉無力
3️⃣神經馬尾症(影響到大小便功能)
有上述三項的其中一項才需要開

2️⃣3️⃣大概沒啥招了,真的壓太嚴重
就去開吧
但實務上很常被抓去開的其實是1️⃣
健保的復健做一做說沒進步就叫你開刀
乍看之下好像符合保守非手術治療6週無效了
但是‼️
什麼叫保守非手術治療❓
吃止痛藥、拉腰熱敷電療就是保守非手術治療了嗎?
抱歉,以我的觀點你根本沒接觸到“積極”、“精準”的非手術治療

吃藥無效
你試過精準的打針嗎?
你有接受過精準的運動治療嗎?

打針部分:
椎間盤突出除了椎間盤本身的問題外
神經受壓迫的問題也是疼痛的重要來源
目前的注射治療主要就針對這兩項
1️⃣神經
2️⃣結構(椎間盤、脊椎小面關節等)

1️⃣神經的部分可以打類固醇、維他命B12、低濃度葡萄糖水等去鬆動被壓迫的神經
✔️有從尾椎打的(從屁股往上打),讓水一路往上灌到神經根受壓迫處
✔️有直接從正後方打的
✔️有直接打在神經根附近的
這種治療方式各大醫院疼痛科大概都有在做
比較強的診所也有
但大概都需要自費個數千-一萬不等

2️⃣結構的部分
主要就得靠PRP了
或是更高階的羊膜粉、幹細胞等
目前主流的做法是“經神經孔的椎間盤注射”💉
如圖經過神經根的旁邊將PRP、羊膜粉、幹細胞等修復因子注入椎間盤
這針路徑基本上通殺
神經、關節、椎間盤全部一起處理
並不是單純治療MRI上看到的椎間盤問題而已
但這治療自費個2萬以上跑不掉
且可能會建議需3個療程以上

💪至於精準的運動治療💪
這部分個人認為是最。最。最。最重要的
畢竟你不痛了之後
🔑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與生活、運動的需求做連結🔑
會搞到椎間盤突出絕對是身體某些動作做不好
長期用彎腰動作代償才發生的
絕對不是被動的吃藥、打針、甚至是開刀完不會痛就沒事了

🔍運動治療是非常精準的訓練+治療🔍
由物理治療師仔細分析受限動作
解決受限處、訓練動作的控制
有一整個光譜的升降階訓練調整
個人不推崇疼痛後就直接回去重訓治百病
疼痛治療需要搭配精準的運動治療
椎間盤突出的運動治療部分請參考我先前文章
【我有椎間盤突出能硬舉嗎】
https://www.ptt.cc/bbs/MuscleBeach/M.1597906901.A.4F3.html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88248022658968&id=107381010745670

吃藥、熱敷電療拉腰、打肌肉血管止痛針
的確幫很多人緩和了症狀
但個人認為根本就不叫好了
能好好的控制身體、隨心所欲的生活、運動才是

#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注射 #增生治療 #PRP #幹細胞
#動作控制 #疼痛治療 #運動治療
#傷後復健要與生活連結
#解離運動聽過沒有 #極致的動作控制
#3D動作分析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2020年12月16日
熱度指數:48
按讚數:48
留言數:0

【受傷去大醫院比較好?】
.
『我請別人幫我掛到XX醫院的號』
『診所的設備跟器材不夠好』
.
許多人對大醫院有迷思,覺得醫學中心、教學醫院等級的醫療品質就會比較好,自己曾在北部醫學中心跟診所都有待過一段時間,這篇文章中沒有要說究竟哪個比較好,因為可以從很多面向去討論醫療品質,包括能花在病患的時間、是否有足夠的器材、是否有優秀的醫療人員等。
.
1. 醫療人員能花在一位病患的時間
當大多人都跑大醫院時,每個門診的病人量都相當大,假設門診從下午一點到五點,共有80個病患,每個病患分配到的時間只有三分鐘,這當中還包括要走進診間、走出診間的時間。我相信有神級的醫療人員,或許能在短短一兩分鐘就判斷出病患的問題,但這樣的人非常罕見,而且對自己的判斷能力過於有信心也不是好事,因為可能忽略了身體潛在的其他問題。我不敢保證花越多時間、越可以找出病患的主要問題或診斷,但詳細的檢查跟問診,肯定需要足夠的時間。
.
2. 是否有足夠的器材
這邊主要說運動醫學的部分,大多數人會接觸到的儀器包括一般物理治療儀器、X光、診斷型超音波、震波、注射等等,大醫院才有的可能是像核磁共振 (MRI)、手術室等。
.
除了近一步的檢查像是核磁共振、斷層掃描 (CT) 或者最後需要進行手術等必須在醫院進行,其他的檢查我覺得初步都是可以在診所做的,包括肌肉拉傷、韌帶扭傷、骨折等等問題,所以,除非診所的醫療人員建議去醫學中心、大醫院等做更近一步的檢查,不然診所的儀器對絕大多數人是足夠的。
.
另外,以運動醫學來說,個人覺得理學檢查、動作檢測、軟組織觸診等等是主要的,然後以影像學檢查為輔,原因是,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身體的不適跟影像學出現的異常不見得有關聯性』。例如,X光顯示膝蓋有退化性關節炎,但可能你目前是沒有疼痛的。
.
3. 醫療人員的水準、技術
這個我想是大家最好奇的,談到運動醫學、骨科、復健科的部分,無論是大醫院或診所都有能力好的醫療人員。其實在醫學中心的醫療人員除了臨床能力,可能還要兼顧教學、研究等,診所大多主要為臨床工作,但這當中也並沒有說誰好誰壞。不過我心目中優秀的醫療人員,是具備以下條件:
.
・同理心
・開放的心態
・專業合作
・豐富的學識背景
・熟練的操作技術
.
一般民眾可能比較難去評斷學識背景、技術等等,但我個人覺得,找到一位彼此信任、互相尊重、並且有跟你解釋目前的問題、如何處理、大約可能需要多久等等就可以了,都是先彼此信任,才能有好的效果,不管是物理治療師、醫師、教練等也都是。
.
總結,可能因健保制度的便利,在花費差異較小的情況下,大家會傾向去大醫院就診,但就上述的因素,除非真的需要使用到核磁共振、斷層掃描或開刀等,我個人建議還是先從診所就好,但如果後續醫療人員有建議還是要去大醫院檢查,再轉過去就可以了。個人覺得還沒天亮就很多人在醫院門口排隊、代排黃牛的那種其實很辛苦,然後實際每個病患分配到看診的時間也少,我不確定符不符合『好的醫療品質』。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醫療人員、教練、專業人士等。
.
.
.
.
#hospital #clinic #injury #sportsinjury #quality #training #exercise #physicaltherapy #physicaltherapist #CSCS #醫院 #診所 #受傷 #醫療品質 #健保#訓練 #運動傷害 #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2019年11月12日
熱度指數:5
按讚數:4
留言數:0


慶祝醫師節 多點健康公益

彭壽貴/醫(台北市)

11月12日是醫師節。聯新國際醫院特別找來攝影師,幫全院醫師拍攝形象照,打造醫師專業,又不失親切的形象,拉近民眾與醫師的距離,提升醫病關係。圖為骨科主任侯咸仰醫師的拍照現場。圖/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每年的十一月十二日是醫師節。但我們幾乎都忘了這個節日存在的意義。

依稀,只記得醫師公會會舉辦慶祝大會,對醫師的辛勞給予褒獎,對服務超過四十年、五十年…的醫師頒發獎狀。然後,醫師們聚聚餐,打一下牙祭。如果是選舉年,候選人就會來拜託一番,說說好聽的話,讚美醫師的服務,拜託去影響民眾。

印象中,年輕醫師已經不認同這一套了。民眾的觀念,也認為醫師只是一種專業,好好做好,就是專業本分。

誠然,醫師節的慶祝,該有些改變了。最近漸漸的湧出一個夢,希望在未來慶祝醫師節時,還是要有健康公益的元素。

公共衛生學是要集體解決地區的各種因傳染、汚染,整體性的醫療疾病問題。台灣的前輩醫師,也確實曾經在瘧疾,烏腳病、B肝、SARS…,過去的公衛領域,有許多舉世矚目的成就,贏得尊敬。

然而,有了健保,有了經濟發展,文明病樣樣來,造成醫療資源使用的困擾,有極大的原因是公共衛生部門,在教育社會大眾時,對醫療疾病,對日常飲食健康,油煙空氣汙染,迷信,燒金紙,破壞綠地…,認識宣導的不足所引起。

慶祝醫師節,正是所有醫師在共同的節日,共同來推動公共衛生,共同來濟世救人,很適合的快樂公益時間。

如果可以,不妨停止大拜拜式的聚餐,公會訂個醫師節前後的星期假日,努力辦個嘉年華式的特色化妝舞會遊行。用歡樂的氣氛,在遊行中,對防治空汙、注意食安、預防文明病等,與社會大衆站在一起的主題,每年都讓社會看到,讓大衆留下印象,實際去實踐,減少疾病,妥善運用醫療資源。

平日緊守醫院診所的醫師,也許參加遊行,由白胖變成黑壯健康,且更有活力了。這樣子的「健康日」遊行,可以醫師和家人、親友,一起組隊來参加。更要歡迎年輕醫學生一起來用心規畫参與。遊行結束了,就在附近公園或校園簡單野餐,享受診療室以外的藍天綠地,輕鬆又公益。經過媒體報導,社會形象不一樣。

醫師如果有這樣的醫師節,一定很高興。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2020年6月29日
熱度指數:4
按讚數:4
留言數:0

隨著社會平均餘命增長,50歲以上慢性疼痛與退化似乎成國民病,台灣每七人就有一人受關節疼痛所苦,變天時關節常常「喀啦」作響,當復健及藥物治療無果時,難道只有換關節或開刀可以選擇嗎?近年來越來越紅的PRP、玻尿酸、葡萄糖增生療法,真的有效嗎?而哪些疾病適合?又要如何選擇呢?

慢性退化疾病
當我們關節長時間因過度負重而導致受力不均,常伴有肌力不足、韌帶鬆弛、肌腱問題,關節周邊軟組織就容易發炎、腫脹、僵硬,關節軟骨也會磨損,周邊硬骨形成骨刺。在膝關節稱為退化性膝關節炎;在肩關節容易產生五十肩或肩關節炎,肌腱問題如鈣化性肌腱炎、旋轉肌破裂;頸椎、腰椎中的小面關節退化、骨刺、椎間盤會壓到神經,產生神經痛、無力、手腳麻;手肘肌腱發炎多為網球肘和高爾夫球肘。
醫師正確診斷疼痛原因後,早期對症下藥,保守治療如:藥物、復健物理治療、肌力運動,當治療成效不佳或無法自我修復時,可選擇打針注射、震波治療。

疼痛治療有哪些選擇?又該如何選擇?
類固醇注射
當急性發炎疼痛時,可施打類固醇,快速止痛、消炎,關節過多積水時,醫師將體液抽出可迅速消腫。然而類固醇無幫助組織再生能力,也不宜頻繁施打,某些部位也不建議使用類固醇注射,最新研究指出:網球肘、足底筋膜炎,旋轉肌破裂等,頻繁施打類固醇易增加組織脆化,長期可能產生肌腱、筋膜斷裂,並易再次復發。

玻尿酸注射
我們人體關節液本身就有玻尿酸物質,研究指出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關節內玻尿酸濃度會減少,大幅降低軟骨的保護力及抗發炎能力。關節內注射玻尿酸可潤滑受損軟骨,減少關節軟骨和組織磨損,副作用較少,目前有分長效或短效劑型,玻尿酸可視為保養,止痛效果較慢。健保給付膝關節玻尿酸注射標準為:針對60歲以上的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未達開刀標準,在同一家醫院使用口服藥物與復健治療半年以上都無效時,健保給付施打玻尿酸,連續施打三次,效果可維持半年。自費長效高分子玻尿酸,因分子大吸收慢,效果長達一年。市面上有不同廠牌玻尿酸,而未有研究證實熟優熟劣。玻尿酸不止侷限膝關節,退化性肩關節、髖關節、踝關節、肘關節也都適用,但除膝關節以外其他非健保給付範疇。

增生注射治療 (再生注射治療)
當慢性發炎或退化時,建議選擇增生療法或PRP血小板血漿注射。增生療法是將5~25%葡萄糖溶液注射至關節、韌帶、肌腱、神經、肌肉軟組織,刺激組織重新修復、再生,研究顯示大於八成患者明顯有效。增生療法一個部位一般注射1至10針以上,施打3至6次,每次施打間隔為一週至一個月, 年紀大或嚴重損傷患者治療次數會增加,增生治療可強化關節內軟骨及關節外組織功能及穩定度,重建軟組織之張力網,改變發炎環境,減緩疼痛。相較PRP,葡萄糖增生療法為多點治療,價格不像PRP昂貴,而增生治療需更高的醫師注射技術、超音波診斷、生物力學、功能評估能力,治療時間也較長。高濃度葡萄糖增生療法可合併玻尿酸或自體血小板血漿(PRP)治療,更有效改善疼痛及修復受損組織。增生注射治療後多會有數天發炎疼痛感,病患注射後一週內不建議吃消炎藥物或貼布,以免減低增生療效。


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注射
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platelet-rich plasma)是將患者血液離心,抽10cc以上血液,去除紅血球後剩餘4~5cc,內含豐富生長因子的血小板血漿,施打患部促進損傷組織生長,幫助組織跟關節軟骨修復。PRP可治療範圍很廣,適應症同上述葡萄糖增生治療,甚至對骨折癒合不良也有效,許多運動員也選用PRP,助於長期運動傷害的韌帶、肌腱、關節再生修復。而臨床上,PRP幫助組織再生及改善疼痛比葡萄糖增生療法、玻尿酸及震波效果好,但價格也高得多,一次要一至兩萬,注射後幾天內的疼痛感也較強。不同年紀患者PRP內含生長因子及本身修復能力不同,年紀越大生長因子減少,性別跟體質也使得效果不同。雖PRP對疼痛有更好的療效,但非萬靈丹,文獻上仍有一成至兩成之病人無改善。

體外震波治療
廣義來說,體外震波也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增生治療,將高強度能量脈衝施予患部,促進可控制的發炎反應,破壞軟組織的病理鈣化,刺激體內生長母細胞、纖維母細胞,使受傷組織骨質新生、結締組織如肌腱韌帶及筋膜之癒合,降低疼痛發炎。現今美國FDA認可的震波適應症有鈣化性肌腱炎、足底筋膜炎、網球肘,其他疾病仍在研究中,臨床上慢性肌腱炎、筋膜炎,震波比一般物理治療更有療效,治療需四次以上,儀器有分擴散式和聚焦式的,每次依照部位打兩千到三千發,打完可能輕微紅腫瘀青數日。大多數患者感受到症狀好轉為治療兩週後。文獻顯示體外震波對疼痛治療成功率為65%至95%,平均80%。

針灸、乾針、激痛點
疼痛常伴隨肌肉緊繃,產生所謂的『激痛點』,又是中醫所稱的『氣結』,西醫對於肌肉緊繃處可用針灸、乾針、激痛點治療,用針灸針或針筒細針快速在肌肉上進出,放鬆緊張的肌肉筋膜。

何時需要開刀?
當嚴重疼痛,非手術治療皆無任何成效甚而每況愈下,或頸椎、腰椎疾病併發大小便失禁、關節嚴重變形,建議開刀治療。若無以上情形,開刀的時機點並非絕對,開完刀也不代表一勞永逸,且手術後對軟組織破壞,會使肌力穩定度下降,未來可能增加其他病發症。需不需要開刀,是否一定得開,建議民眾尋求第二醫師意見,或先嘗試非手術之治療方法。

結語
隨著醫學進步,非手術的治療跟技術也推層出新,選擇也越來越多,以經濟考量,慢性疼痛通常會先選擇玻尿酸、震波或增生療法,若無成效再選擇PRP。無論接受何項注射治療,都不是治療的終點,也不表示注射完可以不用復健、不用運動訓練。注射後建議休息兩週至一個月,不宜從事劇烈運動,可從事非衝擊類型運動;而復健、肌耐力訓練及體重控制,更可自我增生及修復傷處,且有效維持關節軟組織穩定。對於疼痛如何選擇,目前越來越多坊間診所甚至醫美都推行PRP或玻尿酸注射,施打醫師技術及方式不一,施打次數也根據不同部位及損傷程度而有所不同,患者建議諮詢專業復健科、骨科、疼痛科、神經內外科醫師,找出關鍵問題點,實行正確治療。

陳曉謙 Jack Chen, PT, MSc, CSCS
陳曉謙 Jack Chen, PT, MSc, CSCS
2020年12月16日
熱度指數:187
說讚數:187
留言數:0

【受傷去大醫院比較好?】
.
『我請別人幫我掛到XX醫院的號』
『診所的設備跟器材不夠好』
.
許多人對大醫院有迷思,覺得醫學中心、教學醫院等級的醫療品質就會比較好,自己曾在北部醫學中心跟診所都有待過一段時間,這篇文章中沒有要說究竟哪個比較好,因為可以從很多面向去討論醫療品質,包括能花在病患的時間、是否有足夠的器材、是否有優秀的醫療人員等。
.
1. 醫療人員能花在一位病患的時間
當大多人都跑大醫院時,每個門診的病人量都相當大,假設門診從下午一點到五點,共有80個病患,每個病患分配到的時間只有三分鐘,這當中還包括要走進診間、走出診間的時間。我相信有神級的醫療人員,或許能在短短一兩分鐘就判斷出病患的問題,但這樣的人非常罕見,而且對自己的判斷能力過於有信心也不是好事,因為可能忽略了身體潛在的其他問題。我不敢保證花越多時間、越可以找出病患的主要問題或診斷,但詳細的檢查跟問診,肯定需要足夠的時間。
.
2. 是否有足夠的器材
這邊主要說運動醫學的部分,大多數人會接觸到的儀器包括一般物理治療儀器、X光、診斷型超音波、震波、注射等等,大醫院才有的可能是像核磁共振 (MRI)、手術室等。
.
除了近一步的檢查像是核磁共振、斷層掃描 (CT) 或者最後需要進行手術等必須在醫院進行,其他的檢查我覺得初步都是可以在診所做的,包括肌肉拉傷、韌帶扭傷、骨折等等問題,所以,除非診所的醫療人員建議去醫學中心、大醫院等做更近一步的檢查,不然診所的儀器對絕大多數人是足夠的。
.
另外,以運動醫學來說,個人覺得理學檢查、動作檢測、軟組織觸診等等是主要的,然後以影像學檢查為輔,原因是,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身體的不適跟影像學出現的異常不見得有關聯性』。例如,X光顯示膝蓋有退化性關節炎,但可能你目前是沒有疼痛的。
.
3. 醫療人員的水準、技術
這個我想是大家最好奇的,談到運動醫學、骨科、復健科的部分,無論是大醫院或診所都有能力好的醫療人員。其實在醫學中心的醫療人員除了臨床能力,可能還要兼顧教學、研究等,診所大多主要為臨床工作,但這當中也並沒有說誰好誰壞。不過我心目中優秀的醫療人員,是具備以下條件:
.
・同理心
・開放的心態
・專業合作
・豐富的學識背景
・熟練的操作技術
.
一般民眾可能比較難去評斷學識背景、技術等等,但我個人覺得,找到一位彼此信任、互相尊重、並且有跟你解釋目前的問題、如何處理、大約可能需要多久等等就可以了,都是先彼此信任,才能有好的效果,不管是物理治療師、醫師、教練等也都是。
.
總結,可能因健保制度的便利,在花費差異較小的情況下,大家會傾向去大醫院就診,但就上述的因素,除非真的需要使用到核磁共振、斷層掃描或開刀等,我個人建議還是先從診所就好,但如果後續醫療人員有建議還是要去大醫院檢查,再轉過去就可以了。個人覺得還沒天亮就很多人在醫院門口排隊、代排黃牛的那種其實很辛苦,然後實際每個病患分配到看診的時間也少,我不確定符不符合『好的醫療品質』。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醫療人員、教練、專業人士等。
.
.
.
.
#hospital #clinic #injury #sportsinjury #quality #training #exercise #physicaltherapy #physicaltherapist #CSCS #醫院 #診所 #受傷 #醫療品質 #健保#訓練 #運動傷害 #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四個PGG
四個PGG
2020年3月4日
熱度指數:156
說讚數:146
留言數:10

事前聲明,小編今天撿到把大槍,說話直接,若是有人介意,就介意吧XD
.
很多人私訊問小編,由於各種原因想嘗試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幫助,但是google搜尋發現市場上充斥著各種類型的治療所,包含骨科診所、復健科診所、物理治療所、運動按摩工作室,甚至是一些商業型的健康保健事業,我絕對不是在說Xr. stretch,如何選擇令人無從下手,今天我們先不討論所有項目,而是單純討論有健保給付的診所以及自費的物理治療所之間差在哪?以及如何做選擇
.
我們先從健保給付的診所開始,一般來說提供健保給付項目的醫療機構由於人力分配的緣故,大多會以儀器佔大部分的治療時間,也就是冷熱敷、電療、超音波、紅外線、脊椎牽引等治療方式,原理不外乎透過這些冷熱光電力等物理因子的介入,達到抑制疼痛、控制發炎的效果,物理治療師通常沒有時間進行評估,徒手治療或是矯正性運動則作為輔助,時間較少,也較為少見
.
健保給付的優勢最直接就是反映在價格上,這是在台灣「完善」的健保體制下的福音,人們可以在低廉的價格下享有一定品質的醫療服務,但是同時我們要思考的是,這樣的療程真的都有效果嗎?這裏PGG敢直接跟大家說,若是未經評估就直接開出治療項目,這些治療大多沒什麼用,沒什麼用,沒什麼用,我們有種所以講三次,原因很簡單,這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療方式並沒有真正的解決問題,錯誤的排列或是動作模式並不會因為疼痛被抑制而自動恢復,就像復仇者聯盟的紐約大戰,如果沒有鋼鐵人背著核彈炸掉奇塔瑞星人的母艦,大家只是一味的在下面農兵,我相信這仗可以打到比無限之戰還要接近無限,同樣的,若是不從根本解決身體的問題,電療電到燒起來也不會有康復的一天
.
而自費物理治療內容一般來說包含問診、動靜態姿勢評估、物理性檢查、動作模式評估、徒手治療介入、矯正性運動,有時視情況治療所會提供貼紮,這複雜的流程目的就是要找出症狀的根本原因,從頭解決問題,這也是我們認為自費診所與健保給付最大的差別,能夠「真正」讓物理治療時執行一個完整地療程;但同時相對健保診所,自費物理治療的硬傷一直是在價格,即是身為物理治療師的我們也必須承認,自費與健保的價格真的有不小的差距
.
但我們想說的是,這平均1000元的差距並不是沒有道理,除了時間、交通等隱藏成本之外,最重要的是到底能不能真正改善問題,即使單次價格較低廉,但是如果沒有辦法確實改善問題,價格再怎麼便宜也都算貴,翻成白話文,CP值很低

最後我們還是要說,不論是健保給付或是自費項目,都有各自的優缺點,沒有哪個是最好的,只有哪個更符合個人的需求,在審慎評估後謹慎的選擇,才能遇到最適合你的,小編子彈打完了,我們下次見,蹦~

#fitness #muscle #physicaltherapy #workout #NCKU #anatomy #增肌 #訓練#運動 #減脂 #增肌減脂 #training #training #motivation #motivate #determination #determinated #physio #physicaltherapy #physicaltherapist #成大巨巨 #physiofitnessfour #物理治療 #動作控制 #四個PGG #自費物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