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疫苗注意事項 運動重點資訊在FB粉專、Mobile01、PTT的話題分享跟經驗文
在熱度網列表中整理了包含打完疫苗注意事項 運動的熱門影片跟討論,有36篇Facebook的貼文內容,其中有烏烏醫師、一分鐘健身教室、聽愛麗兒說英國生活、運動營養師 楊承樺、唐子涵兒科醫師的吃貨日記等,共有181位網友參與留言討論,有7則IG的照片貼文,包含了有樂擎、Chen I 陳奕、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換日線 Crossing、張佩蓉營養師(Q老師)等,同時還有317篇留言的反饋,這些都會是網友討論與注意的打完疫苗注意事項 運動有關!另外還有關於打完疫苗注意事項的相關影片還有打完疫苗注意的各種內容以及打完疫苗注意什麼的相關資訊這些都可以在這個打完疫苗注意事項 運動的列表清單中。
瀏覽更多網友們參與討論與知道的打完疫苗注意事項 運動是什麼內容吧:
- 烏烏醫師在Facebook上討論到打完疫苗注意事項 運動的熱度指數1200
- 一分鐘健身教室在Facebook上討論到打完疫苗注意事項 運動的熱度指數654
- 聽愛麗兒說英國生活在Facebook上討論到打完疫苗注意事項 運動的熱度指數382
- 運動營養師 楊承樺在Facebook上討論到打完疫苗注意事項 運動的熱度指數204
- 唐子涵兒科醫師的吃貨日記在Facebook上討論到打完疫苗注意事項 運動的熱度指數158
- 樂擎在Intagram上互動 熱度指數27535
- Chen I 陳奕在Intagram上互動 熱度指數3013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在Intagram上互動 熱度指數381
- 換日線 Crossing在Intagram上互動 熱度指數367
- 張佩蓉營養師(Q老師)在Intagram上互動 熱度指數294
烏烏醫師
疫苗的覆蓋率陸續提升,我身邊也越來越多非醫療人員準備要去施打疫苗。在打之前每個人彷彿如臨大敵,深怕副作用強烈,也怕做錯什麼而影響疫苗效果。
我認為這除了和covid19疫苗上市時間短,大家都是第一次施打有關外,主因還是疫苗相關資訊實在太混亂,連主流媒體也會刊登不實資訊。好比前陣子看到一篇報導指出,醫師建議打完疫苗後只能喝溫開水,喝茶或咖啡會影響吸收。還好後續原受訪醫師發現報導扭曲原意,站出來聲明他的原意是提醒打完針如果發燒要補充水分,應以白開水為主,最好不要只喝會利尿的茶或咖啡,以免水分補充不夠,並不是說完全不能喝。
只不過這樣的報導往往吸睛度高,即使後續已撤下,仍可能在民眾心中留下印象,甚至被改寫成line群組的農場文。
🙆🏻♀️食物禁忌跟疫苗效果無關
首先我還是要強調,不管吃什麼喝什麼,都不會影響疫苗效果。因為疫苗不是口服藥,不會受到腸胃道中的食物影響吸收也不會產生交互作用,疫苗刺激產生抗體的機制也和腸胃道消化食物不同。因此打疫苗前後不需要刻意空腹,也不用一定要吃飽或刻意喝非常多水,當然也不需避開特定食物,包括澱粉、炸物、甜食或海鮮......甚至打完疫苗要小酌一、兩杯也無妨。另外茶、咖啡,雖然會利尿,但也不會影響到疫苗代謝。
醫師會提出的一些飲食建議,主要還是跟副作用有關。好比打完疫苗要多喝水,其實是因為發燒大量排汗,身體會排出很多水分,因此應該多補充,但是也不一定要喝到1500c.c。尤其原本腎臟不好、高血壓的人超量飲水,反而會增加身體負擔。另外也有人打完疫苗會腹瀉或胃痛等症狀,這時本來就該清淡飲食。
水的溫度,當然也是根據個人喜好為主。畢竟正值盛夏,真的無須逼迫自己喝溫熱的水。冰水真的是長期被污名化的飲品,這一波甚至有人謠傳冰水會讓血管收縮,進而導致血栓形成,這真的太誇大了!冰水不會讓血管收縮到這個程度,更何況打完疫苗產生血栓的案例屬於免疫的反應,並不是血管收縮引起。
至於很多人一再強調打完疫苗要避免飲酒,主要是避免部分人貪杯,喝醉導致頭痛、噁心,身體感官變得不敏銳,難以觀察身體是否有副作用產生,倒不是說碰到一點酒精就會發生什麼可怕的變化!
🙆🏻♀️要休息多久,以自己身體感覺為主
有人擔心施打疫苗前後的活動量會影響到抗體生成,甚至是增加副作用,也有人認為打疫苗當天應盡可能不動,少走路,才能增加吸收,這些說法也都是毫無醫學根據的。因為抗體的產生和肌肉收縮、心跳速率高低並無關聯,更何況要是運動後要是真的會影響疫苗作用,臨床實驗就會把受試者的運動量作為變項,甚至要求受試者打完疫苗後要限制活動。�
不過,話說回來,疫苗打完身體可能會不適、疲勞或發燒,也沒必要在打疫苗前累積太多疲勞,好比高強度運動、長跑或熬夜追劇通宵打電動,盡可能前一天睡飽一點。
而打完疫苗後還是要以自身狀況來判斷,若身體沒明顯不適,想要從事慢跑、瑜伽、微重訓放鬆情緒,又有何不可?另外,如果是本來從事大重量,長跑的人,我會建議循序漸進、慢慢往上增加強度,大約一到兩週即可恢復本來的訓練。
好比我施打第一劑疫苗後完全沒發燒,肌肉也沒有酸痛,因此隔天我仍慢跑半小時,第三天還居家利用啞鈴重訓半小時。反過來說,有人發燒一週手臂痠痛舉不起來,當然是要以休息為原則,不可能硬去運動。總之,一切以自己身體感覺為主。
🙅🏻♀️特殊疾病的藥物,不要自己亂停藥
再來就是施打疫苗前,僅有極少數的藥物可能需要調整。好比化療藥物、免疫抑制劑,這部分需事先諮詢自己長期配合的專科醫師。至於其他的慢性病藥物好比降血藥、抗凝劑、避孕藥、子宮收縮止血劑都不需要停藥。我也要提醒,如果本身有慢性病,好比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糖尿病,最好先確認控制良好,再安排施打。在沒有醫囑前就擅自停藥,非常危險!
假設打疫苗前後有安排手術、催生,或剖腹產需要施打麻醉,當然都沒問題。網路上謠傳打完疫苗無法麻醉,真的一點道理也沒有。打完疫苗,你的身體還是你的身體,你還是一般人。只是多了抗體,並沒有產生什麼驚人變化啊!只不過,我會建議你安排在施打疫苗三天之後較為保險,以免打完疫苗反覆高燒而影響原訂計畫。
綜合以上,我建議有特殊慢性疾病的病患施打前,要詢問自己的專科醫師特殊的注意事項,其他則是保持平常心,順著自己身體的感覺走,各種眼花撩亂的「打疫苗守則」、「打疫苗禁忌」真的是不看也罷!
歡迎大家分享,打完疫苗後的身體狀況,給其他人參考喔!
一分鐘健身教室
前陣子網路上流傳一張表格,列出許多疾病患者接種疫苗的注意事項,某些病患不建議打、某些病患打完最好補充維他命等等。後來許多專科醫學會跳出來澄清,說這張表的內容無根據,請民眾不要誤信。
我猜這張表格的作者出發點是良善的,但因為這些資訊非建立在科學事實上,可能使原本有資格打的民眾放棄機會,善意提醒反而造成傷害。
運動相關的例子更是常見:深蹲時膝蓋不能超過腳尖、硬舉很傷腰、膝蓋不好要多休息、蹲下來搬重物才安全。
我也情願相信,散播這些觀念的人們都是出於好心,希望大家不要受傷。但我遇到許許多多的患者,因為這些錯誤觀念不敢運動,害怕自己動作一做錯,膝蓋就會爆炸、椎間盤就會噴出來。
這些缺乏科學根據的「善意提醒」,造成民眾害怕動、不敢動,大幅提高了運動的門檻,這對公眾健康絕非好事。也因此大家很少聽到我在警告哪些動作不要做,哪些運動很危險。
聽愛麗兒說英國生活
第一站
有人猜對嗎?我回英國隔離10天後的第一站,不是急著放風見朋友,而是馬上去打被催了好久的疫苗,英國目前已經開放到18歲以上的成年人都可以施打,所以我一回英國就收到好幾封要我預約打疫苗的簡訊,除了簡訊之外,也有信件✉️寄到家中請我線上預約,所以我在隔離期間就排定好施打日期📅
打疫苗的前幾天和媽友聊天聊到施打的注意事項⚠️,媽友說她看到某篇文章寫到打疫苗要多喝水、吃到飽和狂運動,多喝水我還能理解,但吃到飽和狂運動是哪招?!媽友說雖然她也不懂為什麼?不過這三項都蠻好執行的,所以她都有照做,她甚至在打疫苗完的等待時間就開始瘋狂旋轉手臂(打疫苗完要在等待區等15分鐘,沒有問題後才離開),以致於工作人員還以為她一直舉手是有什麼問題,我整個快被笑死😂
我打了第一劑的輝瑞,本來是8週之後才能再施打第二劑,但因為Delta變種病毒🦠來勢洶洶,英國為了加速施打,也開放很多地方在第一劑施打後4週就可以Walk in施打第二劑,我身邊蠻多朋友都已經打完兩劑,基本上都是手很痠、覺得有點累,我目前也是手臂痠痛而已,沒什麼其他症狀。
蟹老闆開車來接我回家的時候,小蟹堡還問我:「媽咪~妳有勇敢嗎?醫生有給妳貼紙嗎?」於是我立刻拿出醫生給的貼紙,證明給蟹堡看我是乖寶寶😆小蟹堡則一臉驕傲的對我說:「媽咪很勇敢耶!」想不到我也有這種因為打針而被孩子稱讚的時刻👍🏻
*留言處有我從醫生那得到的乖寶寶貼紙😉
運動營養師 楊承樺
輪到我來打疫苗了
打完AZ第一劑。
看完注意事項簽名時心中搞笑的梗句又出現⋯
(同意呀哪次不同意😂)
快幫我打下去吧~~
感謝也辛苦各位醫護同仁,這麼晚還在繼續施打中。
肚子餓,趕快回家吃飯!
—
#個人運動飲食安排有疑問者建議請先洽詢運動營養師。
#運動營養 #增肌減脂 #飲食顧問服務 #營養講座
#促進運動表現飲食顧問服務 #減重 #減肥 #運動營養師 #競技運動營養師 #營養品顧問 #拼pin小教室
#北市大運科所 #SportsNutrition #SportsDietitian #SportsScience #FatLoss #MuscleGain #Performance
#Inbody570 #統一陽光豆漿 #全家健康志向
唐子涵兒科醫師的吃貨日記
萬眾矚目的BNT疫苗來囉~
這次診所幫忙施打的第九期疫苗:
BNT疫苗預計於9月25日至10月2日。
高端疫苗預計於9月27日至10月2日。
這次 打的大多都是年輕人~
可能因為媒體的渲染,明顯年輕人容易緊張怕打針💉
然而對打針的過於恐懼跟壓力,
➡️刺激交感神經系統,
➡️心跳上升,血壓升高
➡️接著迷走神經過度的矯正(vasovagal reflex)
➡️瞬間心跳變慢,再刺激腦部分泌鬆弛血管的激素,
➡️造成頭暈目眩、心慌、噁心、臉色蒼白、手腳發冷,嚴重甚至血壓下降、神智昏迷、進而昏倒。
➡️也就是俗稱的「暈針」,又叫做打針恐懼症(needle phobia)。
👩🏻⚕️如何避免暈針呢?建議做到:
🔹避免前一天熬夜。
🔹避免以空腹或脫水的狀態施打。
🔹恐懼感的氛圍是會渲染的、建議避免擁擠的空間、不要讓學生起鬨恐慌感,不要看別人施打~
🔹打完後可以採坐姿安靜休息,不要激烈運動。
🔹如果感到暈眩或噁心感可以平躺休息。
🔹可以聽音樂或看書建議注意力~
就我協助施打應該有上千隻疫苗的經驗,其實疫苗針頭不粗,打下去大部分是酸脹感,並不會很痛,尤其是BNT只有0.3ml,比其他疫苗都是0.5ml還少,如果家長在家裡可以好好跟小朋友開導一下的話,相信可以大大減少小朋友暈針的比例喔~
對了~這次的BNT幾乎很難抽出殘劑,大家還是上1922預約比較有機會喔~
之前的衛教文:
▶️BNT疫苗 https://ppt.cc/fCIKlx
▶️兒童BNT疫苗注意事項 https://ppt.cc/fnBQLx
#佳鴻診所
樂擎
剛打了AZ,想說寫一篇親身經歷與建議,給也有想去打的人參考
__
我是周日下午四點多在林口的診所施打的
如果有得選擇,我也會建議最好選擇家附近評價好的診所施打
1.診所人比較沒這麼多,在輪到之前也可以在外面等,避免群聚
2.因為人少,診所有辦法做詳細說明,並就你的個人狀況給建議
3.診所可以打疫苗兼掛號,如果普拿疼藥局沒買到(普拿疼跟退燒貼,似乎很多地方都缺貨了
又或以我來說,我還有氣喘、慢性蕁麻疹、過敏體質,醫生都能直接為你開藥。
整體施打過程很順利,就跟一般看診一樣,進入診所先出示健保卡、身分證(務必要記得帶喔
接著填表、看注意事項、並拿到黃色接種紀錄卡(超重要,不要搞丟了喔
等待約莫十分鐘,便聽叫號進診間施打
有趣的是,由於我有氣喘等,麥子很緊張,問了醫生不少問題
等我們專注聽醫生講解完,我就靜靜看著醫生,醫生靜靜看著我
.
「......」
.
『......』
.
「?」
.
『???』
.
「那個醫生,可以開始打了嗎?」我終於忍不住打破沉默問
.
『蛤,打完啦,可以走了』
.
「蛤?打完了??什麼時候??」
.
『就..剛剛呀..』
.
沒有半分誇張,整個施打過程我都沒有半點疼痛感,完全就像是被蚊子叮一口
跟我過去印象中的打針,實在差太多了!
如果你和我一樣兒時就烙下打針恐懼症,真的可以放心了,轉頭不要看就好,無感到打完了你都不知道
接著在診所旁坐15分鐘(觀察有無急性反應),確認沒事,領藥後就能離開了。
__
打完有鬆口氣,一切正常,不曉得是免疫力太強還太弱,幾乎沒什麼異常感
幸好醫生也有強調,有無副作用反應和效果沒有任何關聯
.
『不過坦白說,年輕人很少倖免的』醫生語重心長地講
.
『先跟你說,就像被車輾過一樣,痛到你下不了床』
.
『當然啦,也有可能你是天選之人,沒事,那就恭喜』
.
『反正不會影響效果,不用擔心』
.
直到晚上,我才有手臂略酸,跟一種隱約感冒前夕的疲倦感,並在躺下時,胸口有些微疼痛感
不過整體來說都沒太大事,也一夜好眠
甚至到了翌日早上,已經施打超過十五、十六小時,都還挺好的
就是那種沒睡飽的微微疲累,如果不知道前一天有打疫苗,也不會有特別察覺
正當我開心地想,難道我就是那傳說中的天選之人時?
約莫中午時分,副作用終於還是來了
我一直有觀察體溫,從35開始,不多久就36、37,38地往上竄,整個過程並沒有很久
四肢痠痛、疲倦感,越發明顯,尤其受施打手臂處,痛感慢慢變劇烈
雖然我的程度應該不到被車撞那麼慘
之於我而言,更像是前一天過度運動,那種翌日起床四肢強烈痠痛,走路都會走不太穩的感覺
並開始畏寒,渾身發冷,頭腦昏沉,把冷氣關掉,蜷縮到毯子裡才有比較好點
不過至少對我,整個過程來得快,去得也快,聽了很多人分享,我自覺應該算是副作用相對輕微的
在吃了一顆普拿疼、DHC維他命C+Q10、合利他命,並睡了一下午到剛剛後,明顯能感覺症狀緩解
及至寫下這些的現在,雖然還是在與不舒服奮戰,但已經好很多,整體感覺在往好的方向前進。
__
幾個小建議與心得分享
1.普拿疼、維他命C+Q10、合利他命、退燒貼最好備一下,不一定會用到,但有用到你會感謝自己有準備
普拿疼有分一般跟加強碇,這我特別去和醫生確認過,主要就是有沒有加咖啡因的區別,兩者應都可吃
如果你打完還要上班,加強碇可備,如果沒有需要,一般就可以了。
2.止痛藥不能亂吃,像EVE可能就比較不適合,會抑制發炎,但打疫苗主要目的就是要讓你產生發炎反應(有爭議
最好找成分為「乙醯胺酚」的
如果不知道買哪款好,普拿疼應是安全牌,買不到請醫生開也可。
3.我所知的大部分年輕人,都約莫是在十多小時後產生副作用,如果在你選擇時有足夠多空檔能選
可以考慮選下午時段,這樣副作用發生時已在睡眠中,也許有機會好一點點(當然,也還是有聽說有人被痛醒
躺在床上痛不欲生還無法入眠,真的會很難受。
4.不用因為害怕副作用而不打,難受是真的,但絕大多人都沒這麼糟,據女性友人分享,經痛認真痛起來時還更痛多了
喔不過,也建議女性可以算下經期,最怕就是打完隔天月經來..
至少我們還算健康的人打完,其他人就更加安全。
.
5.平常習慣身體健康的我們,很容易忘記換位思考
比如作為男生,對女性經痛時的情緒波動,即便理智上理解,也很難做到真正感同身受
直到當自己也身陷極度難受中時,才會明白,在渾身疲倦、痠痛下,還要保持樂觀、好情緒,是極度困難的
一樣會情緒波動,會低落,會更容易不耐煩,會什麼都不想管,這是在過去健康時,我從沒想過自己也會這樣的
就像是面對同樣飛過來的一球,砸到成年男性身上,頂多稍微吃痛,但若是砸到孩子,甚至能要命
要有辦法能性格好、保持正面、情商高,時時溫柔待人
很多時候,不見得僅是自己意志力有多大強大,而是自己幸運地能擁有更好的健康、條件及心理狀態
所以永遠不要小看他人的不幸
一旦這麼想,真的能對別人有更多一些的包容
同時也更珍惜現在所有的
其實,光是能健健康康地活著,在現在此刻,就已是何其幸運的事呢
以上分享,希望有所助益
也還請見諒現在頭還是昏沉沉的,待會發完就要躲回去床上了,如果有什麼問題隨時都能提出
祝願大家都平安,我們一起好起來!
Chen I 陳奕
紀念一下💉
AZ疫苗的注射日
謝謝醫療人員的細心
可以左翻看影片
整個過程完全沒感覺,一下就完成了
提醒了很多之後要注意的事項
跟副作用的提醒
只能說我撐過來了⋯⋯
當下打完其實並無特別的感覺
直到過了差不多8小時
先是一陣發燒
手臂開始痠痛一直蔓延到全身
再來瞬間發冷冷到在睡夢中
搓著自己身體趕緊入眠
就這樣一冷一熱的撐到起床
身體也酸痛到像是網路上形容
被卡車壓過的感覺(本人沒這種經驗)反倒是像好幾個月沒運動然後去上了一場極限挑戰的重訓課程的隔天
起床後吃了止痛藥因為頭開始暈跟刺痛,一整天下來可以說是除了去廁所沒有離開過床上,其中還包括肚子痛
上網再翻一翻副作用整理表 發現除了吐之外我全都中獎了,或許是抵抗力高反應也跟著更強烈
經歷了將近48小時的苦戰
一切才恢復正常
呼 雖然過程難以形容的難過 但是
還是建議大家能先打就別挑疫苗了
有防護力才是王道,更提醒大家打過疫苗也要注意防疫,這條防疫之戰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才能早日恢復到正常生活
勤洗手 消毒 不群聚 口罩不離口
大家一起加油!
#疫苗接種
#az疫苗
#副作用
#加油
#多喝水
#維他命c
我大概一天喝了快 #3000cc
#瘦了一公斤多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防疫新生活運動|三級警戒不斷延後,疫情下我們在生活中有哪些可以更加小心的?
台灣經過一年的倖免,現在COVID-19病毒進入了社區,大眾也都進入後疫情生活的新日常(new normal)。以去年在美國一年的疫情生活,提供一些生活建議供讀者們參考。
首先,想必大家在家待的時間都變長了。那麼「在家」我們可以如何防疫呢?
📍進門處固定成消毒區和口罩放置處,備乾洗手、漂白水、酒精,採買物品、領包裹進門後一律消毒,如果只是短暫出門,口罩可掛在掛鉤上,外出衣服進門後也直接換下。
📍樂高、拼圖、玩具車、童書、印章、吹泡泡等都會是父母很大的幫手。podcast上也有很多給小孩講故事的頻道,螢幕時間可以稍微開放,非常時期爸媽還是要放過自己。
📍如果父母都在家工作,工作空間最好能和小孩活動空間有個隔離,再和另一半協調交班看小孩的時間,會效率更好。
📍如果父母都預定要打疫苗,建議時間錯開,避免打完疫苗後的反應讓兩人都無法照顧孩子。
再來,飲食的小技巧有什麼呢?
📍可多參考一鍋料理或慢煮鍋料理食譜, 會省下不少烹飪時間。
📍冷凍食品或泡麵也可備著,加顆蛋煮個青菜就是滿療癒的一餐(但別太常吃)。
📍餐廳以外帶為主,建議多支持家中附近的在地餐廳,疫情之下,這些商家都會比較辛苦。
需要出門時也不用緊張,有什麼外出的注意事項是我們可以做的?
📍隨時攜帶乾洗手,按電梯、開門後立刻消毒。
📍盡量暫時避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和較常來往的家人或朋友組成bubble group,維持低人數限制的社交,其他社交活動都先暫停。
最後,常常窩在家裡,也要記得維持身心的平衡與健康。
📍少看新聞,政治人物這段時間的發言都聽聽就好,試著去找醫護專家對於防疫的發言,相信科學的數據和研究結果。
📍心理如果感覺沈重或壓力,一定要找人聊聊,不管是透過宗教或諮商,都不要憋在心裡。
📍父母或情侶要偶爾安排給彼此一個約會時光,會對閉關期間的雙方關係有很大幫助。
📍定期規律運動,YouTube上有很多17分鐘、25分鐘的運動,適合全家一起,也可以找小孩版的運動影片一起做運動。
🏠 還有什麼疫情下的新生活運動是你我可以做的?完整文章搜尋 🔎【關鍵評論】疫情下的新生活
#疫情 #COVID19 #防疫 #居家生活 #在家辦公 #遠端工作 #同島一命 #圖表 #資訊圖表 #後疫情時代 #社交群聚 #infographic
換日線 Crossing
捷克🇨🇿/ @mayinczech
【分享捷克打疫苗-文長慎入】
與其說是分享不如說是記錄一下挨針的過程😅
六月中到 O2 打 #pfizer 第一劑。
你要上網先註冊,選擇接種地點和時間,確認之後會收到OR Code,之後拿著QR Code 就可以去打疫苗了。
整個流程應該是很快速的沒錯,差不多二十分鐘可以完成。
-
但因為當天我遲到😅
(Ps/打電話詢問之後,確定遲到還是可以去打疫苗不用另外約時間,接線小姐還很好心的說到了之後直接到二樓櫃檯找她辦理)
所以我的QR碼失效,沒辦法掃機器,先是跟站在門外的軍人稍稍解釋一番,就被帶到一樓櫃檯,再次稍稍解釋,之後沿著指標到了二樓之後,我直接去找當時電話中的好心小姐,但當時她在忙,所以我就被安排到坐她隔壁的她同事辦理(會太饒舌嗎?)
又是一番解釋,後來好心小姐忙完,聽到我們與她同事的對話,然後想起「啊!你們就是打電話來說遲到怎麼辦的那組人」
然後好心小姐就跟她的好心同事一起幫我辦理完成✅
道謝後,跟著不會迷路的指標,三分鐘之內,我就坐在椅子上等著接種了。
喔對了,接種前都會有一位醫護人員詢問你的身體狀況是否跟網上註冊填健康問卷時一樣以及是左/右撇子、有無懷孕?然後交代打完後三天內不要喝酒多休息不要過多運動等注意事項。
然後幫你在疫苗卡上黏一張第一劑的小貼紙。
之後就到步行兩步距離的護士那報到。
護士很熟練地打完針,跟我說十五分鐘內坐在休息區等看有無不適。
15分鐘內無不適就可自行離開。
-
打完後其實我沒有什麼不適也沒發燒,但當晚睡覺時立馬感覺接種部位很痠痛,整隻左手不太能舉動,隔天一樣痛,於是這似乎成了不用做家事只賴在沙發上當小廢廢的好理由(?)
-
但又隔一天之後我就恢復正常了。
-
現在布拉格提供walk in 打疫苗,還有疫苗巴士🚌
但我還是依照第二劑的指定時間去打。
(ps/打完第一劑後會自動收到簡訊和信通知第二劑的施打時間和日期)
-
前天終於打完第二劑,而這次我沒有遲到,但我postponed 到下午六點。
打電話問時,櫃台說「okok 沒問題,我幫你做個你會晚到的備註」
結果到的時候,櫃檯似乎是對這段對話非常陌生🤨
Anyway, 這次是軍人一路像貼身保鑣一樣一路送我們到二樓醫護人員那裡去,連路線都跟大眾動線獨立出來。
後來我們被「護送」到簾子後的醫護專區,這區有點像是被獨立隔離出來,只有三個醫護人員和兩個護士在那。
一樣,醫護人員問你的身體狀況、第一劑打完有無什麼不適反應、有無懷孕等問題,沒問題的話,貼完小貼紙就送你到隔壁護士區打針了。
再一樣,休息15分鐘,沒什麼大礙你就可以閃人。
這次一樣出現手不舉的情況,在打完三小時內就有感覺,比第一劑早產生反應,一樣痠痛但比第一劑好一點點點。
只是隔天要扣個內衣,左手稍稍舉起就要立刻放下那種酸痛😅😇😂
但現在我好多了,幾乎沒什麼感覺。
-
心得:勿遲到勿延遲,當個準時好寶寶😼 打針完護士會給你小貼紙ㄏ😽🤡
張佩蓉營養師(Q老師)
最近瘋狂恢復運動,怕大家忘記我的正業是營養師👩🏫,趕緊來跟大家分享上次的打疫苗的續集,也是大家敲碗很久的” 注射新冠疫苗後的飲食建議”!🤣
💡你打新冠疫苗了嗎?
全球新冠肺炎病毒肆虐,除了做好防護措施,戴口罩、勤洗手、消毒周遭環境,最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打疫苗」
這陣子疫苗紛紛開打,不管是打那個廠牌的疫苗,其實也不用擔心,因為基本上目前的疫苗都有經過測試,所以一定能夠提供保護力以及減少死亡率以及重症率!因此,讓疫苗覆蓋率提升也是全球目前一直在追求地!
所以有疫苗就去打吧!但打疫苗現在最怕的就是”副作用”
因此,能否降低或避免副作用?目前並沒有實際的研究針對這個去做,但可以從打完疫苗後體內會產生的一些反應去做建議,進而去減緩這些不適。
上回Q老師跟大家分享注射疫苗”前”的注意事項!
今天就來分享注射新冠疫苗”後”的飲食建議!
《⚠️打新冠疫苗後的飲食建議5要點‼️》
基本上,建議營養一定要充足,除了多攝取原型食物,注意飲食是否均衡之後,還可以去攝取一些可以幫助身體抗發炎、抗氧化的食物,並且把握以下5要點!
★要點1:多補充水分
★要點2: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
★要點3:選擇優質蛋白質
★要點4:適量攝取堅果種子
★要點5:天天彩虹蔬果
另外,打完疫苗切記要讓身體多多休息,睡眠充足不熬夜,另外也要避免喝酒,以及少吃一些加工品、炸物、精緻糖等會促進發炎的食物,再搭配以上飲食建議,希望讓大家打完疫苗後都可以舒舒服服地,輕鬆擁有保護力!
更多詳細內容請看連結🔗
https://queena337.pixnet.net/blog/post/559208517
#歡迎轉載分享😊
#新冠疫苗 #打疫苗 #打疫苗注意事項 #打疫苗後 #打疫苗後飲食 #飲食建議 #吃出防護力 #張佩蓉營養師 #Q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