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 對家人發脾氣完整介紹在PTT、Dcard、FB粉專的話題分享跟經驗文
在熱度網列表中整理了包含忍不住 對家人發脾氣的熱門影片跟討論,有3篇Facebook的貼文內容,其中有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等,共有43位網友參與留言討論,有16則IG的照片貼文,包含了有李立丞Lee、??? 政大 | 科系職涯訪談 | 個人成長 | IG經營、花花、成為自己的心理師等,同時還有28篇留言的反饋,這些都會是網友討論與注意的忍不住 對家人發脾氣有關!另外還有關於忍不住想念的相關影片還有忍不住尿出來的各種內容以及忍不住的相關資訊這些都可以在這個忍不住 對家人發脾氣的列表清單中。
瀏覽更多網友們參與討論與知道的忍不住 對家人發脾氣是什麼內容吧: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這個世界上的許多憤怒或攻擊行為,尤其是親密關係中的憤怒或攻擊行為,是一種假象,是用來防禦恐懼得不到愛而製造出來的。
本來真相是渴求愛而又擔心得不到的虛弱感。也就是說,我擔心不配愛,卻立即轉化成了「你……」句型中的憤怒,表面意思是我才不在乎你,並向對方傳遞一個訊號你不配得到愛。
透過自我理解和理解對方,我們的心就會變得寧靜下來,就不會盲目地去攀緣或被攀緣,而且心中還會產生慈悲與寬容。這時,對方不僅無法投射憤怒,還可能會被感化。
取自《身體知道答案》
************************************
各位朋友,晚安:
「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你首先要保持和自己內在的連結。具體而言就是,你首先要把注意力抽回一部分放到你自己身上,去感受自己的身體,並保持一種身體和內在的平衡。」
剛好我今天就這個概念,跟一些朋友討論自我理解與理解對方的動作。有些朋友聽得模模糊糊,但有些朋友似乎感覺受用。
時時回到高我,那是一種對自己的關懷。關懷日深,內在的動盪就能趨緩,那會感覺充滿著愛。
身心的需要被看見,即便需要沒有被全然填滿,問題依然無解,但我們的躁動能稍稍平息。
祝願您,能好好覺知自己的身心狀態,那是內在平衡安穩的開始!
************************************
撫平你內心的鉤子
【文/ 武志紅】
一個朋友總是和她先生吵架,稍微瞭解一下他們吵架的細節就會發現,他們總是以「你……」的句型講話,這樣說不了幾句,吵架就開始了。
所以,我勸她,以後多用「我……」的句型講話。並且,我請她當場就她談到的一起事件做練習,試著用「我……」的句型,對想像中的丈夫講話。
她嘗試了一下說,做不到,她沒有辦法用這個句型講話。
「為什麼呢?」我說:「試著去覺察一下,看看有什麼東西阻礙著自己,讓自己無法用這個句型講話。或者說,如果用這個句型講話,自己會有什麼感受。」
過了一下後,她說:「每當用『我……』的句型講話時,就會感覺到很虛弱,相反,如果用『你……』的句型講話,會覺得自己力量強了很多。」
這種強,顯然是一種假象,是為了掩飾真實的虛弱感而製造出來的假象。
這個小故事,反映了我們為什麼愛用「你……」的句型。因為,當用這個句型時,就意味著,不是我,而是你,要為發生的一切負責。
***
多數憤怒的真相是恐懼
佛學稱,心的本質是攀緣。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的內心無時無刻不在忙著與其他事物建立關係。說這句話的哲人的本意是,因為心是如此繁忙,所以很難有純淨的時候。
在我看來,攀緣沒有什麼,關鍵問題是,我們會按照固有邏輯去攀緣,結果就陷入了心早就有的幻象,而不能如實地看待事物。攀緣的方式,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講,就是投射與認同。我和你攀緣時,會將我心中的某些事物投射出去,如果你認同了,這個攀緣就成功了,我就和你建立了一個我的心所習慣的關係。
例如我這個朋友,她的真相是,她覺得自己虛弱,當面對她的家庭時,她會覺得沒有把握、沒有力量,而她不喜歡這種虛弱,於是使用「你……」的句型,理直氣壯地指責先生,假若她的先生中招了,便會產生一種虛弱感,覺得自己好像真的不行。
看起來,她的先生似乎沒有中招,相反也會用「你……」的句型說她,和她講道理,希望說服她聽自己的,或會找其他親人或朋友,向他們訴苦,你們看,這個女人多麼不講道理,希望你們能看在孩子的分上勸勸她。
使用「你……」的句型時,她會很憤怒,很喜歡指責他,而他則貌似非常堅定、非常講禮貌,總是在講道理,只是,他一樣使用的是「你……」的句型。這樣一來,他講得越漂亮、越像回事,她就越憤怒,因為他這樣講的意思無非你怎麼就這麼不通人性,不講道理,不考慮別人……聽上去,他講的似乎是有道理的,但他一樣絲毫不談自己,這也是將事情的全部責任推到了她身上,而她自然不能接受,於是會爆發出更大的脾氣。
如此一來,他和她的互動方式就是一個惡性循環,他們對彼此的火氣會越來越大,說的話也越來越難聽。
從火氣越來越大這一點來看,他們的投射都成功了。她試圖用「你……」的句型將自己的虛弱感投射出去,她成功了,他會產生這種虛弱感。但他和她一樣不喜歡這種感覺,於是也用「你……」的方式將這種虛弱感反投回去。他也成功了,她也會產生新的虛弱感,嚴重的時候,會覺得活著真沒意思,會想死,於是轉而用更劇烈的「你……」的句型攻擊他。
這個故事中的道理,其實也是大多數憤怒之所以會產生的道理。太多太多時候,我們的憤怒是一個假象,是為了防禦真相而製造出來的假象。
朋友惠是很容易憤怒的人。一天,在吃午飯的時候,她突然對婆婆產生了很大的憤怒,強忍著才沒發洩出來。她和我談到這一事件時,我問她:「這種憤怒產生之前,還有別的感受或情緒產生嗎?」
這是我在談話中常用到的技巧,很多時候,我們會認為,自己產生了某種情緒、感受或看法,認為事情就是這麼一回事,但假若試著去覺察的話,便會發現在這一情緒、感受或看法產生前,還有其他的感受產生。那個在第一時間產生的感受可以稱為原初感受,找到它,就可以發現問題的根本所在,而其他的感受、情緒或想法,多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防禦這個原初感受的。
聽我這麼問,朋友惠靜了下來,細細體會自己的感受,並發現,在對婆婆產生憤怒前,她有一種恐懼產生——她擔心婆婆不愛自己。
這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本來是擔心婆婆不愛自己,卻迅速將這種擔心轉化成了憤怒,本來是渴望關係的親近,卻立即轉化成了疏遠。以問問你自己,當你過去產生某些憤怒的時候,是不是有同樣的心理轉變過程?
我認為,這個世界上的許多憤怒或攻擊行為,尤其是親密關係中的憤怒或攻擊行為,是一種假象,是用來防禦恐懼得不到愛而製造出來的。可以說,本來真相是渴求愛而又擔心得不到的虛弱感。也就是說,我擔心不配愛,卻立即轉化成了「你……」句型中的憤怒,表面意思是我才不在乎你,並向對方傳遞一個訊號你不配得到愛。
這樣一來,我們就將自己的虛弱感投射了出去,令對方產生了虛弱感。
***
他們這樣對你,是因為可以這樣對你
朋友嚴經常會因為所在的外商公司複雜的人際關係而焦頭爛額。
很有意思的是,他的人際衝突都源自和下屬的關係。並且,這些故事無一例外都有類似的邏輯:他很有耐心,沒有主管架子,充分考慮對方的需要,很講禮貌,但下屬對他越來越不尊重。
他幾次找我訴苦,聽多了,我也有些不耐煩,忍不住點了他一次:「他們之所以這樣對你,是因為可以這樣對你。」
「你這樣說是什麼意思?」他不解。
「我解釋說,每個人都喜歡做有用的事,而不喜歡做無效的事,如果你的屬下發現,他們可以不尊重你,那他們就會越來越不尊重你。也就是說,假若你只會使用耐心、沒架子、充分考慮對方的需要等方式對待屬下,而沒有一點厲害手段,那麼就是在教你的屬下對你不尊重。」
聽到這裡,他說明白了,但他覺得自己就是無法用厲害手段對待任何一個人,而他也認為,他正是因為一直使用這些讓別人感覺很好的方式才贏得了現在的職位,所以如果讓他放棄以前的做法,他會覺得很難。
「哦」,我趕緊說:「我沒有說要你放棄以前的做法,你的『讓別人感覺很好的方式』會在很多地方、很多時候很有效果,只是你只會使用這一種策略,未免太單調了一些,所以你可以在繼續使用這一方式的同時,再增加一種新的方式而已。如此一來,你就會靈活很多,而不是非要在同一棵樹上吊死。」
我這個朋友認識我很久了,但他不喜歡心理學,不喜歡聽很細緻的分析與解釋,所以我使用了以上語言。假若做更精細的分析,可以說,他心中先是有一個內在的、固定的對話模式:「我為你們考慮很多,你們能不能為我多考慮一點,你們這些自私的壞蛋,你們肯定不會考慮我的需要的。」
這個對話模式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即投射性認同的ABC:
A 即我為你們考慮很多。
B 即你們能不能為我多考慮一點。
C即你們這些自私的壞蛋,你們肯定不會考慮我的需要的。
可以說,嚴的好人形象是一個生存策略,是他希望透過這樣做而獲得更多的愛與認可,但是,他沒有信心,而且還有怨氣,就好像他早就知道,無論他怎麼付出、怎麼善良,都註定得不到更多的愛與認可。
當他的心攀緣時,就會將這個內在的對話投射到一種關係中,而對方也會不自覺地認同他的投射。
這就是說,他的屬下之所以不考慮他的需要,對他不尊重,其根本原因是他在教他們這樣做,而他隨之產生的怨氣,也是早就準備好了的。
和我們絕大多數人一樣,嚴的這種內在對話模式,首先是在他自己家中形成的,他在家中是老大,下面有弟弟和妹妹,父母一直疼愛弟弟和妹妹,並要求做一個盡責的大哥,但無論他做得多麼好,父母仍然是疼愛弟弟和妹妹遠勝於他,而且弟弟和妹妹好像也總是不領他的情,這讓他心中總是憋著一肚子怨氣。
每個成年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營造的,嚴的故事也不例外。假若我們懂得這一點,我們自然會更用心地去覺察,而覺察的句型自然會是「我……」,這個句式的意思就是我要為我的一切負責或我要發現我內心的祕密等。
***
如果沒有認同的鉤子
我們不僅要明白自己在玩投射的遊戲,而且要明白,別人也在玩這樣的遊戲,明白這一點,會幫助我們脫離一些可怕的攀緣。
用形象的說法來說,投射就好比一個人要去你家裡掛衣服,但你家裡必須有鉤子才能掛得上,而假若你根本沒有鉤子,他發現沒地方掛衣服,那他就會放棄。
山岡莊八的歷史小說《德川家康》中有一個傳奇的和尚,他年輕的時候自稱隨風,遊遍全日本,拜見了諸多大名,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引起紛爭。四十來歲的時候,他明白這些紛爭是自己的心勾起的,深以為恥,決心改變這一點,並起了新名字叫天海。從那以後,無論他走到哪裡,用什麼語言說話,都不會再引起紛爭。
最危險的一次是他去勸說一方諸侯北條家。當時,北條家想對抗已基本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天海想勸說北條家順應天下大勢,不要發起無謂的戰爭。他說的話很直接,幾次令北條家領主北條氏政不爽。如果換作別人,北條氏政早就喝令屬下殺死對方,但北條氏政發現,他就是對天海起不了殺心。
在我看來,這是因為天海既不投射憤怒,也不認同憤怒,所以他不會在北條氏政心中掛憤怒的衣服,北條氏政也無法在天海心中掛憤怒的衣服,憤怒也就無從生起了。
這是小說中的情節,似乎聽起來不可靠,但這種故事在生活中也是屢見不鮮的。
我的一個來訪者小蘇遇到一個瘋狂的追求者,他先是迷戀她,等發現怎麼做都無法得到她的垂青時,他向她發出了暴力威脅甚至死亡威脅,這令小蘇陷入了嚴重的恐慌中。這樣的威脅是很實在的,所以假若有人遇到類似的威脅,我總是建議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但同時,我也會講前面給嚴講過的那個道理——他們之所以這樣對你,是因為可以這樣對你。
首先,小蘇應當明白這個瘋狂追求者的內在邏輯,他表現得很憤怒很強大,但這其實是一種假象,他的這種憤怒,是為了防禦他得不到所愛的虛弱感才製造出來的。本來,他自己產生了虛弱感,他不想要這種感覺,所以潛意識中想把這種感覺投射到小蘇身上。
假若小蘇產生恐懼,那就意味著他的這個投射成功了。因為每個人都想做有用的事情,所以這會促使他繼續進行投射。相反,假若她不認同這種投射,那麼他的投射也會自然停下來。
需要強調的是,不認同投射,絕不意味著還擊。通常,我們會認為,對付別人的憤怒與攻擊的方式,是給予更有力的還擊。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因為還擊其實是意味著,他的投射還是發揮了作用,畢竟,我們通常是有了憤怒才會還擊,而憤怒之所以會產生,也經常是有恐懼感在先。
那麼該怎樣做呢?首先,小蘇可以去感受那種恐懼,既不要因為恐懼產生了而去還擊,也不必逃避這種恐懼,她可以很純粹地去體會這種恐懼。透過這個辦法,我們會發現,假若你只是很純粹地去體會某種感受時,這種感受最後會被化解掉,而這種感受背後所藏著的種種情結,一旦被發現也會消失。
其次,小蘇可以想像自己就是他,去體會他的心境。我深信,我們每個人的靈性都是相通的,當我們很投入地去想像自己是某個人時,我們真的會體會到這個人的感受。
譬如,我的另一個來訪者,她的父親非常暴躁,這經常給她造成很大的困擾。
一次,父親再次對家人發脾氣時,她放鬆自己的身體,並在放鬆狀態中去感受父親的感受,結果進入了自我催眠狀態,並發現本來很高大也似乎很強大的父親,在她面前變得越來越小,最後只有一滴淚水那麼大。
這次經歷讓她深深地明白,父親之所以透過暴躁的方式顯得那麼高大,是因為他那時感到非常無助、非常弱小。
透過自我理解和理解對方,我們的心就會變得寧靜下來,就不會盲目地去攀緣或被攀緣,而且心中還會產生慈悲與寬容。這時,對方不僅無法投射憤怒,還可能會被感化。
譬如,小蘇發現,當他再次對她發出暴力威脅或死亡威脅時,她基本上不再有恐懼產生了。結果,他的威脅越來越少,最後不再發出了。
***
隨時保持與身體的連結
史蒂芬.吉利根曾在他的課堂上講了一個可以應急的辦法。這個辦法是,無論身處何種情景,你首先要找到自己的中正點。
他的意思是,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你首先要保持和自己內在的連結。具體而言就是,你首先要把注意力抽回一部分放到你自己身上,去感受自己的身體,並保持一種身體和內在的平衡。
吉利根一直在修習日本的合氣道,而任何時候都要保持自己的中正是合氣道練習中的一個基本原則。
譬如,合氣道的黑帶級別中會有這樣的練習:你進入一個房間,房間內同時有幾個人襲擊你,而且房間內還有一些紙貼在牆上,紙上有字,你不僅要成功應對幾個人的襲擊,同時還要把這些字記住。
要做到這一點,你就必須保持自己的中正,無論處於什麼狀態,你都對自己的身體和內在有很好的覺知。
通常,我們一遇到襲擊這種劇烈的投射,心會一下子縮緊,而我們的注意力很容易會被對方投射過來的巨大情緒力量所吸走,於是就成了一個自動反應機器,被對方的強烈投射所控制了。
要避免這種情況,極為重要的一點是,你不是去更努力地注意對方,而是先把相當一部分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感受你的身體和內在的感受,和你的身體與內在保持一種連結。這時,你就像太極拳高手一樣,對方怎麼用力你都不會失去平衡。
據我所知,頂級太極拳高手對自己的身體有可怕的覺察力,哪怕僅僅是蒼蠅落在身上這麼大的力道,他們也會對其性質、方向等種種力的特性在第一時間有很準確的感受,而這種感受是透過他們自己的身體實現的。這意味著,他們比對方還清楚其力道,於是就可以很好地將其化解掉。
這種境界也許太高了,但你真的可以把這個當作原則去試試,無論遇到什麼情形,首先將注意力抽回到自己身上。
.
以上文字取自
身體知道答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0295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李立丞Lee
我和我的藝術家的藝術品
他把穩定工作辭了
原本一個不碰廚房的人
跑去早餐店、水果店打工
跟家人跟初戀借錢過活
就是為了完成這一年計劃:一天一幅自畫像。
老實講有點笨
但這種笨深深吸引我
我們像兩隻適應不良的蟲
拚命地想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些什麼——關於生命、創作和愛情
我在休學的時候遇到他,他在遇到我之後離職;半年後我回學校唸書,他繼續在那悶熱的小房間裡畫畫
我們有各自在親密關係中的不安和焦慮,我嚮往自由自主的感情生活;他需要一種信任和羈絆,於是我們在嘗試「開放式關係」時遇到很多摩擦,有幾次也覺得是不是乾脆不要在一起好了。但每次聊到經歷過的事情,還是會哭一哭笑出來,想到對方的都是好事。取得平衡真的不容易,通常都是一方先放手試試看,另一方再無條件地接住他。
我們是真的,看到對方被肯定比自己被肯定還由衷地開心啊!
那天幫他佈校內美展的時候我忍不住發脾氣了。因爲對作品無可救藥的偏執,他把自己和我都擺在一旁,我們所有的時間和精力似乎只為了作品服務... 在他和他的作品之間,有著我無法體會的強烈連結,近乎魔王和爪牙的關係。
這是我過去不曾經歷過的事情,但我很感激能陪他一起經歷這個作品(我通常是個亂源讓他創作變得很黑暗扭曲哈哈哈哈)
突然講了拿麼多,除了想公開和他告白,另一方面是推薦大家去追蹤他! 計劃仍在進行,個展資訊也會儘快上線的!🙏🙏🙏 @monologue_0725
#cheni #chenyi #taiwan #monologue #selfportrait #art #artist #painting #artwork #sketch #oilpainting #acrylicpainting #pastelpainting #canvas #contemporaryart #performanceart #gallery #museum #陳逸 #一年行為
??? 政大 | 科系職涯訪談 | 個人成長 | IG經營
關於母親節
那就來寫篇關於母親的文章吧~
我們對朋友或是伴侶時常是有求必應
又或是願意花相當多的時間相處
卻常對陪伴你最長時間的母親的電話回覆:
「嗯嗯、吼、我在忙、好啦、賀啦、災啦(台語)」敷衍了事
而他們電話的開頭總是先關心你記得穿暖、不要太累
又或是會暗自抱怨
為何自己長得一般/頭腦沒比別人好/為何跟別人相比家境沒那麼富裕
很多時候也會忍不住向媽媽發脾氣😡
雖然明知道她對自己好
卻又很容易被他做的小事激怒
像是為何要整理自己的東西害自己找不到之類的
對家人的要求相對來說變得更高了
我們對於朋友、客人等無比的包容
不自覺地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給外人
卻會臭臉面對自己所愛的人
(這是有實驗證明的 大家可以看看理科太太的
「為何你對家人沒耐心,但對陌生人很客氣」這部影片)
卻都忘了母親總是給我們最好的😿
明明自己手機用了很久該換了 卻想先買更好的給小孩
自己對於日常開銷可說是精打細算💰
卻時常對於孩子相關的開銷很捨得花
我們也都是母親懷胎近十月 忍受十分多的不舒服🤒
在生下我們之後身材走樣又或是高齡產婦的關係犧牲了自己的健康
(有看過生完小孩大小便失禁
且不能正常走路需要長期復健的案例...)
(也推薦大家可以去看台劇《未來媽媽》)
之後再花費數十年的時光拉拔我們長大
這些過程都實屬不易😌
甚至還需要擔心未來小孩會不會走歪、忤逆父母之類的
(這部分又看了更多的例子了)
長越大越發現母親的偉大
可能是上大學、搬出去自己住之後才會發覺
原來之前母親幫自己包辦了那麼多事情
而他們要的從來不多
相信平時電話的關心
會遠比只在母親節收到貴重的蛋糕及禮物更開心
記得跟她說聲辛苦了!謝謝你!
最希望的莫過於是在我們已經無需他們擔心時
他們能夠把時間留給自己
追求當時因為我們放棄、取捨的理想
#母親節#母親節快樂#母親節蛋糕#母親節禮物 #mothersday #母親 #媽媽 #母親節花束 #母親節快樂❤️ #母親節快樂💕
花花
8/29 減脂早餐日記2.1
#本日早餐
🐔UP低溫去骨雞腿 🍝奶油檸檬清炒燕麥蒟蒻麵
🥗紅酒醋拌炒洋蔥甜椒
🥛自製優格佐無糖蘋果醬
☕️無糖拿鐵
還沒習慣全職部落客兼看護的身份,平常這時間我應該在教課,現在卻在家裡寫文章。前兩天因為太擔心豬豬的身體狀況,晚上睡覺也很難放心入眠,一個晚上總要醒來個十幾次確認她還有呼吸才敢繼續睡,覺得自己的身體也快不行了。
昨晚香吉士訓練完後有來家裡陪我,他就坐在沙發上吃訓後餐,然後我在旁邊灌食豬豬,我們之間沒有什麼互動。由於隔天一大早餐廳還要忙,香吉士沒有待很久就離開了,不過昨晚我難得一覺到天亮,凌晨兩點多確認豬豬沒事後就秒入睡,醒來時已經早上十點半了,這是我這陣子以來睡最久的一次。
我才明白,原來自己沒有我以為的習慣孤獨,有人陪我講話的感覺真好。
昨天下午開始灌食豬豬時她會奮力掙扎抵抗並且拒絕吞嚥,一次比一次難灌食,今早更是花了快一小時才灌完那少少的30cc肉泥。期間我有忍不住對她發脾氣,我吼了她,叫她不要一直推我、不要把食物吐出來、乖乖吞下去…
她看我的眼神充滿著哀傷,但又帶著一絲傲氣,像在警告我: 『本公主不想吃,奴才不准逼我!』 我突然想起了祖母臨終前那兩年,進食與排泄都需要倚靠我母親協助處理,我母親一邊哭一邊求我祖母把稀飯吞下去的模樣。祖母的眼神總是凝視著遠方,也可能是已經無法對焦吧?我不知道。
祖母當時心裡在想什麼呢?
我想起了某次的自己,語重心長向兒子們交代我的後事,若是哪天發生了什麼意外,我要他們不准替我急救,我不要在身上插滿維持我呼吸的管子,卻留不住我尊嚴地活著。
我不想跟祖母走上一樣的路。
放棄急救、能用的器官通通捐出去,有機會成為大體老師更好;大體火化後骨灰隨便找個地方撒掉,沖進馬桶也無妨。但是在走到這一天之前,我希望家人朋友都能夠好好珍惜彼此還有機會相處的每一天,這就是我理想的善終。
哪一天我走了,後事辦得再怎麼轟轟烈烈也已經與我無關,那只是活著的人不想被人講話而盡的場面罷了。
豬豬啊,
凝視著我的琥珀色虹膜與縮成一條細線的瞳孔,
此時的妳在想什麼呢?
那一刻我才明白,為什麼阿德勒會說: 『個體心理學目前只是一個理想。』 在百年後的今日,個體心理學仍然還是無法實現。太難了,真的太難。
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應該要尊重豬豬的選擇,她不吃我不能逼迫她就範。我不忍再將她帶去醫院擔驚受怕,也無法眼睜睜看著她在我眼前餓死,我只能自私地將那一湯匙的肉泥藉由針筒灌進她的喉嚨,自私地希望她能夠再多陪我一段時間…
啊、今日的早餐日記好沈重。
我的情緒問題不是正在看這篇文章的各位的責任,若是想安慰或是鼓勵我,我會很感恩;但若不知道要跟我說什麼,也沒有任何問題,不需要覺得有罪惡感,這本來就是我自己的事。我的情緒問題,我得自己處理。
這就是 #課題分離
不要有壓力好ㄇ?歐、今天的雞腿是乾爹他們家中秋節限定組合,錯過可能就要等明年才吃得到囉!
好啦,那我們明天見~ 🔗 UP心得文: https://pse.is/HUNEG
🔗 UP去骨雞腿這邊買: @up.sportsalad 🛒結帳折扣碼:HANA (可重複使用)
結帳時使用折扣碼可以再享優惠唷! -
#減肥食譜#減肥 #重訓女孩 #健身#瘦身#健康減肥#健康飲食 #減脂餐 #減脂 #增肌 #健身女孩 #健身教練 #一對一私人教練 #增肌減脂 #減脂早餐日記 #UP運動吃沙拉 #雞胸肉
成為自己的心理師
:成熟,意味著什麼?
讓我們想像一個情境,當你與內心中的長輩分享「我有位朋友,他感到憂鬱、焦慮,最近甚至感覺自己頭痛、失眠」,這位長者會接給你的下半句,會是什麼?
無論心中的那位長者如何告訴你千百種答案,希望你知道,當我們感到不安、焦慮、感到無邊脆弱,只代表一件事:「我們是有需求、需要被滿足的人。也就是一個正常人。」
只因為我們長大成人了,我們走在成長的路上逐漸養成揹負起自己與他人期待的「良好」習慣。像襁褓嬰兒一般餓了就哭、生氣了就鬧、挫折了就靜默,不好吧?如果我不壓抑真實的需要、如果我不捲起袖子立即擔起責任做些什麼,我似乎就是「不太成熟」的。
但所謂的成熟是什麼?
你想像的成熟,是什麼模樣呢?
你想像中的模樣,
現實生活中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嗎?
還是說,經過核對,那個人也會在結束辛勞的一天後,會靜靜地流淚,會為了同學或同事的推諉憤慨、會為了親密伴侶的一舉一動而心煩、會為了照顧好家人而忍不住對自己發脾氣、會為了自己沒做好而感到無助。
成熟,不是失去自己。
只要我們認為自己訂定的標竿是進取又合理的,當無法達到設定的期待時,通常會自然地歸咎於是自己的能力不足,為了鞭策自己繼續努力達成目標,我們會對自己說一些非常恐怖的話、而那些恐怖的話,使我們不知不覺中產生不舒服的身心感覺,這樣的感覺經過累積、沒有處理、便形成一種不敢前進的循環。
不允許放過自己的原因種種,其中一個是希望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如果我們都盡力達到完美,那過程中衍伸的不如預期,我們能非常明確的知道那是外在問題、他人的失誤。
我已經很認真了、
我真的很努力很努力、
我盡力了,
我其實是不錯的、
我是值得被愛的。
背後藏著一具潛台詞:
「我其實是不錯的,你看見了嗎?」
多麼希望不用過度的燃燒自己,
也能得到無條件的愛與賞識。
那我們能不能一起,
偶爾一次在這個公式開始之前,
先告訴自己:
「這件事,我真的好希望好希望自己能做好,現在的確有一些狀況,我相信能找到方式去處理或應對,但無論如何我都是一個夠好的人,不需再拼死拼活證明自己。我值得喘息、我值得被愛、我值得休息片刻再出發。」
試著不施加條件的珍視自己,更接納自己。
#這不多不少的兩個月你有沒有什麼想說的話呢
#遠距工作 #安穩心理